书本上的文艺作品,古代的和外国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的东西,作为创作的借鉴。有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相同的,有文野之分,有粗细之分,有高低之分,有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经明确讲述过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为我们广泛的共识,为我们所经常称颂。
“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郭沫若《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堪称为诗词中泰山北斗的毛泽东诗词,反映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它的根须当然深深扎在现代中国的战斗生活土壤中,又吸吮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雨露阳光,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生命活动,矗立起一个从古典和谐走向现代崇高的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性格形象。那么,作为诗人的毛泽东,是怎样继承遗产的呢?是怎样借鉴前人的呢?人所共知,在诗词创作上,外国人那里无可撷取,这是毛泽东诗词的界限;而我们诗词的民族传统则是源远流长,精彩绝艳,形成为一道洗洸乎无湄尽的诗的大河,诗人毛泽东正是在这诗词传统的源头活水中,搏击风浪而成长和崛起的。毛泽东诗词是怎样借鉴古人、继承遗产的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