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学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1314
  • 作      者:
    孔祥骅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孔祥骅,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出身国民党官员家庭,曾经历二十年磨难,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刻苦学习孔孟之道《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励志追求人生真谛。平反后,进华东师大图书馆工作,更加专注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后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任编辑、副编审、编审。<br>    《孔子大辞典》主要撰稿人,著有《孔子本纪.孔子百问》,合著《中国古代十大圣人》、《中国学术名著大字典(近现代卷)》、《申报索引》等,发表学术论文《论孔子仁学思想对于血缘观念的超越》、《论孔子内圣之学的多重内涵》、《先秦儒学起源巫史考》、《“六艺”出自巫史考兼论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等数十篇。近年来作者努力弘扬圣祖孔子之精神,先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曙光医院、上海卢湾区新世纪国学沙龙等单位作讲屋。出版长篇回忆录《老爸青春无歌》,讲述以国学支撑人生的传奇经历,受到海内外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大学精英、成功的企业家与国家干部纷纷开始了他们的“文化担当”,许多著名大学办起国学院,各地也多有各种形式的读经尝试,乃至于孔子学院已经办到国外,新一轮的“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国学为何“热”了起来? 要知道答案的话,就一定要从我们的国学中去寻找。《国学入门(第2版)》从群经略说、诸子略说、史学略说这三个方面为大家系统地介绍了国学中最基础、最经典的《诗经》、《尚书》、《三礼》等著作,墨子与墨家略说、老庄与道家略说、商鞅韩非与法家略说等名家,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等史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诗经》略说<br>    一、什么是《诗经》<br>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前后约五百年的诗歌作品共三百零五首,人们习惯上只取它的整数,称为“诗三百”。<br>    《诗经》大约编次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周诗(西周及东周前期的诗歌),也有少量的商诗,它反映了公元前12世纪至6世纪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区广阔的社会生活。<br>    梁启超说:“《诗经》为古籍中最纯粹可信之书,绝不发生真伪问题。”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于文学与人生之关系看得最真切,故有此言。古者以诗为教育主要工具,其目的在使一般人养成美感,有欣赏文学的能力,则人格不期而进于高明。    <br>    司马迁最早提出“删诗说”,以为古代诗本来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夫子的删除,“去其重”便只剩卞三百零五首。至宋代才提出异议。<br>      也有学者认为孔子不曾删诗,其理由是,早在公元前554年,季札访鲁时,孔子才八岁,《诗经》已经定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风》、《雅》、《颂》,其编次同今本《诗经》。孔子只是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只是整理过《诗经》的乐曲而已。由此可见,它的编订者并非孔子。以上两说并存,可继续研究。<br>    我国文化至周而完全发达,平王东迁前后是政治、社会急剧变动时期,也是产生诗最多时。春秋中叶以后的诗,已不被辑入《诗经》。<br>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所谓“王者之迹熄”,系指春秋中叶,周室衰而采诗制度废,故不再有人采各国的风诗,而《雅》、《颂》也不再有人收辑了,故日《诗》亡。<br>    古人研究《诗经》,说《诗》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实风、雅、颂指的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讲《诗》的表现手法。<br>    二、《诗经》的分类<br>    《诗经》分三部分,“风”、“雅”、“颂”是这三部分的标题。那时诗都是配乐歌唱的,因而有人认为,“风”、“雅”、“颂”的叫法与音乐有关。孔颖达疏:“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风、雅、颂,系指《诗经》的成形、体制、文体的分类;赋、比、兴,系指诗之所用、修辞方法、表达手法。<br>    宋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云:“风土之音日《风》,朝廷之音日《雅》,宗庙之音日《颂》”。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云:“若夫雅颂之篇,则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br>    (一)“风”<br>    “风”本是乐曲通名,就是土风、土乐,也就是民谣小调,或谓民间乐曲。虽然不那么雅致,它却是真正的民间之音。<br>    《诗经》里的“风”又叫“国风”,是从各个诸侯国收集来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共有十五个,它们是周南、召(音绍)南、邶(音背)、鄘(音拥)、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音贵)、曹、豳(音宾),因而又称之为“十五国风”,总共有一百六十首,占三百零五首中的大部分。<br>    《诗经》的风、雅、颂中,文学价值最高的要数“国风”了。“国风”里的作品,其中有劳者之歌、行役之怨、情诗恋歌、妇女婚姻、国家兴亡、民俗风习。<br>    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其时所出之诗,多有时代感和人民性。社会的不合理,民间的普遍疾苦,贵族的荒淫无耻,人民对虐政的反抗讥刺,统治者对庙堂先世的歌颂,从不间断。<br>    “国风”记录了两千五百年前老百姓的牢骚、不满和抗议。——其时,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相互攻伐,苦的却是老百姓。他们终年劳苦,生活却没有指望。眼睁睁看着不劳而获的领主坐享其成,心里的怨愤没处发泄,于是就拿诗歌倾吐他们的不平,这就是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br>    “魏风”里有一首《伐檀》:<br>    坎坎伐檀兮,宾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彼君子兮,<br>    这可能是农奴们唱的歌。他们在河边叮叮咚咚地伐木,对着波光粼粼的河水诉说不平:你看那些君子们,他们不种田、不打猎,却成百捆地往家搬麦捆儿,庭院里还悬挂着各种野味……<br>    这支歌一共三章,下面两章的词句跟这一章大同小异,每章结尾都要重复这么一句话:你们这些君子,可真是不白吃饭呀!——谁都听得出来,歌唱者说的是反话,其实他们是在向君子们提抗议!<br>    “魏风”中还有一首《硕鼠》,指责的意味更明显,也更激烈:<br>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br>    歌中唱道:大田鼠啊大田鼠,你不要偷吃我们的庄稼。我们侍奉你这么多年,你却一点不肯体贴我们。<br>    这歌词似乎在咒骂那贪婪害人的大田鼠,其实是影射他们的东家。<br>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br>    我要发誓离开你啊!去寻找世间的另一片乐土!乐土啊乐土。我们在那里才有安身立命的地方……<br>    为了逃避“苛政”,他们想逃到那理想中的“乐土”去。虽然世界上未必有这么一片真正的“乐土”、“乐国”,但却反映了被压迫群众的愿望与要求。<br>    与前一首相仿,这首《硕鼠》也是三章。各章只有个别字眼不一样。这样反反复复、一唱三叹,很适合表达无尽无休的怨恨情绪。<br>    描写农奴生活最全面的,是“豳风”中的《七月》。全诗共八章,很详尽地诉说了农奴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有点儿像后来的“四季调”之类。<br>    农奴们耕种、养蚕、纺麻、织布、打猎、酿酒、修理房屋、凿冰上窖,长年累月不得休息,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依然“无衣无褐(一种粗麻布衣服)”,住在破烂的茅屋里,吃的是葫芦苦菜,家里的女孩子还得时刻提防主人的欺侮。<br>    类似这样详尽地描写下层人民劳动生活的长诗,在古代诗坛上真称得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故有人说,《豳风?七月》开了我国古代农事诗之先河。<br>    表达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诗歌在《国风》里占很大比重。有这么一首情歌几乎人人熟悉:<br>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r>    这首诗歌的题目叫《关雎》,全诗共五章,这是头一章。你看,河当中有一小洲,水鸟咕咕地叫个不停。哪儿来的一位文静又美丽的姑娘,小伙子有心跟她做个朋友……<br>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br>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br>    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br>    后面几章接着写小伙子的心愿,他幻想弹着琴向姑娘求爱,最后还鸣钟击鼓跟姑娘拜堂成亲。诗写得又抒情又热烈,不但文字优美,大概曲调也很悦耳。孔子就曾赞美:当演奏《关雎》的尾章时,满耳的音乐声,真是好听极了!这《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就是拿到今天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配上古乐演唱舞蹈起来,也是令世人赞叹、首屈一指的!<br>    《国风》里的爱情诗还有不少。有的描绘爱情的和谐美好,像“郑风”中的《溱洧》和《箨兮》、《狡童》、《出其东门》、《褰裳》、《风雨》。“卫风”中的《木瓜》,“王风”中的《采葛》。<br>      也有表现对礼教的反抗或是对负心人的责备,像“卫风”中的《氓》、“邶风”中的《谷风》、“都风”中的《柏舟》。<br>    (二)“雅”<br>    “雅,’有二义:于声为“正声”,于地为“中夏”。正声就是读音正确的中夏之音。“雅”、“夏”二字古音相近,互相通用,是西周王畿的诗,指西周国都周围地区的诗,那是夏族居住的区域。雅音就是这中原地区的雅正音乐,可以看作“官调”,它不同于十五国风的地方乐调。<br>    《雅》,一般是士大夫所作,也偶有民间诗人之作。有赞颂好人好政的,也有很多讽刺坏政的。又有人认为,《雅》不是地方曲调,而是人人能欣赏的典雅的曲调。《雅》有大小之分。《大雅》是政治的诗,或史诗,《小雅》也基本上是政治诗。<br>    朱东润说:“周在经营西歧之前,自称夏。夏是一个部族之名称,歧周为这支夏族的发祥地。歧周时期的周诗为大雅,京周时期的周诗为小雅。大小雅是西周时期诸夏集中于京师(或歧周或京周)的诗篇。用同一体系的语言。小雅所咏与国风相同,多关社会人事;大雅所咏多祖宗神祗,与三颂近。及诸夏之流徙而东,分为诸国,斯有国风。”<br>    雅分《大雅》和《小雅》,这种分别大约也跟乐调有关。《大雅》三十一首、《小雅》七十四首,总共有一百零五首,几乎全部都是贵族们的作品。《大雅》全是朝会乐歌,《小雅》大多是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不过《小雅》中也掺进了一些民间歌谣。<br>    《大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繇》、《皇矣》及《大明》展开了周人开国的壮阔画面,是中国史诗的嚆矢。<br>    比如《生民》,就讲述了周民族祖先后稷的传奇故事。——后稷的亲娘叫姜嫄,有一回她到田野里玩,踩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就怀孕生下后稷来。姜螈把这个没爹的孩子扔到小巷子里,过往的牛羊不但没有踩死他,还喂奶给他吃,姜嫄又把他扔到冰雪中,天上飞来一大群鸟儿用羽毛保护他,后稷终于活了下来。<br>    后稷自小就很聪明,专爱摆弄瓜啊豆啊,经他培植的庄稼,苗齐秆壮,颗粒饱满。后稷用收获的五谷祭祀上帝,上帝便赐福保佑整个周民族。——这首诗虽然有神异的色彩,却反映了、周民族的始祖对农业的重视。<br>    《小雅》《小雅》中有一些专写从军生活的诗歌,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就拿《采薇》来说,诗人大概模拟一个胜利还乡的士兵的口吻,他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还没有忘记出征的生活,那种生活既艰苦,又值得骄傲。士兵懂得,不赶走侵略者,老百姓就没有和平安定的生活。可是离家越近,他的情绪就越低沉,离家快一年了;亲人们还不知怎样了。他唱道:<br>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br>    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br>    这是全诗的最后一章,春天的杨柳,冬日的飞雪,烘托着一种哀婉、忧伤的情调。从这些古老的诗章里,读者深深体会到那么一种“诗”的韵味。<br>    至于《小雅》中的情诗、怨刺诗就更多了。<br>    《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我国最早的宴饮诗。<br>    《采薇》、《出车》、《六月》及《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可以说是最早的战争诗。<br>    (三)“颂”<br>    “颂”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和舞曲。天子在宗庙中举行祭祀大典时,一面表演舞蹈,一面演奏乐曲,那气氛,一定是又隆重、又庄严的。此《颂》是等级最高的乐曲,只有帝王才配得上。“颂”又有“周颂”、“鲁颂”、“商颂”之分,合称“三颂”,共四十篇。<br>    《周颂》的《清庙》、《维天之命》,是典雅肃穆虔敬的祭祀诗。《颂》在《说文》解释为“容”字,有形容之义,诗小序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于此可以想见古人的“式歌式舞”。《颂》诗的大部分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求降福给子孙或臣子,大都使用了夸张的语言。也有一些是史诗。如《周颂》歌颂最多的是文王、武王。<br>    但《颂》不只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的祭祀歌,而且还要配上舞蹈。《周颂》三十一篇,西周作品,多作于昭王、穆王以前。<br>    《鲁颂》四篇,可能是鲁僖公时作品。《商颂》则是春秋前宋国的作品。<br>    像《商颂》中的《玄鸟》。单看内容就知道是歌颂殷高宗武丁中兴的诗,《颂》诗的文学意味显然要差得多。<br>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br>    “赋”、“比”、“兴”,是《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有很多解说。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br>    所谓“赋”,用朱熹的说法,就是敷陈其事,用现代话就是直接的叙述、描写。“赋”就是平铺直叙,也就是原原本本把事情叙述清楚,不拐弯抹角,也不夸张粉饰。赋,是一个叙述的问题,不要举例子,而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直言其事。<br>    所谓“比”,就是比喻的意思,借物为比,喻其情事。在《诗经》里,有些诗是整篇都用比喻。用一件事物比喻另外一件事物,也就是打比方,“以此物比彼物”。例如《相鼠》和《硕鼠》,都是用老鼠来比喻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如《硕鼠》就是拿糟蹋粮食的田鼠,来比喻压榨农奴的领主。<br>    所谓“兴”,是诗的开头,托物兴起,抒写情意,感物而发。朱熹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说之辞也’。”这是说要用另外一件事开个头,即是先借别的事物作个由头,再引到要吟咏的事物上来。<br>    比如《桃天》,开头写春天的美好,使人想起女孩子的漂亮。又如《关雎》本是吟咏男女爱情的,可开头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出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和感情都显得那么美好。如果诗人一上来就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就显得突然,也失去了诗的韵味。    <br>    人们还常把“比”、“兴”放到一起来说。比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因而后来成了中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br>    除了赋、比、兴,《诗经》还有不少值得一谈的艺术手法,例如章句的重叠。前面谈到的《伐檀》、《硕鼠》,都是很好的例子。再如有一首《芣菖》:<br>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苯苢,薄言秸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    一、什么是国学<br>    二、国学的分类<br>    三、国学的重要性<br>    四、怎样学国学<br>    上篇 群经略说<br>    一、什么是经和经学<br>    二、经学的本质<br>    三、经学的价值<br>    四、六经的顺序与今古文经学的分别<br>    第一章 《诗经》略说<br>    一、什么是《诗经》<br>    二、《诗经》的分类<br>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br>    四、“诗教”的作用<br>    五、《诗经》的派别<br>    六、《诗经》的影响<br>    七、《诗三百》的形成和结集<br>    八、“诗”是怎样升格为“诗经”的<br>    第二章 《尚书》略说<br>    一、什么是《尚书》<br>    二、孔子删《书》说<br>    三、《尚书》的今古文本<br>    四、《尚书》的价值<br>    五、《尚书》的内容举要<br>    六、如何读《尚书》<br>    第三章 《三礼》略说<br>    一、礼的源起与演变<br>    二、什么是“三礼”<br>    三、“三礼”之名起于何时<br>    四、《三礼》的作者与成书时代<br>    五、“礼”的文化学价值<br>    六、礼在政治层面的作用<br>    第四章 《周易》略说<br>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书<br>    二、《周易》释名<br>    三、《周易》作于何人<br>    四、《周易》成书于何时<br>    五、《周易》中的古代社会<br>    六、《周易》的结构<br>    七、《周易》的解释系统<br>    八、《周易》的哲学思想<br>    第五章 《春秋》经传略说<br>    一、什么是《春秋》<br>    二、《春秋》作者<br>    三、《春秋》的大义是什么<br>    四、《左传》的解释系统<br>    五、《公羊传》的解释系统<br>    六、《毂梁传》的解释系统<br>    七、“三传”之特色<br>    第六章 《大学》略说<br>    一、什么是《四书》<br>    二、《大学》和《大学》的作者<br>    三、三纲八目的内涵<br>    四、治国平天下的三条标准<br>    第七章 《中庸》略说<br>    一、《中庸》的作者<br>    二、子思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r>    三、《中庸》中的五伦三德<br>    四、诚的多重内涵<br>    第八章 《论语》略说<br>    一、《论语》题解<br>    二、《论语》的编者和成书年代<br>    三、《论语》的版本和演变<br>    四、《论语》语录精华举要<br>    五、中国人的宝典<br>    第九章 《孟子》略说<br>    一、《孟子》题解<br>    二、《孟子》的内容举要<br>    中篇 诸子略说<br>    一、轴心时代与周秦诸子学术的奠定<br>    二、上承“六艺”,下开“九流”<br>    三、诸子对《六经》的发展<br>    第十章 孔子、孟子与儒家略说<br>    一、孔子<br>    二、儒的起源与分派<br>    三、孟子<br>    四、荀子<br>    第十一章 墨子与墨家略说<br>    一、墨子和他的学派<br>    二、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br>    三、《墨子》中保存的古史资料<br>    四、墨学的命运<br>    第十二章 老庄与道家略说<br>    一、道家的渊源及其诸派<br>    二、老子和《老子》一书<br>    三、庄周和《庄子》一书<br>    第十三章 商鞅韩非与法家略说<br>    一、法家的渊源与分派<br>    二、商鞅和《商君书》<br>    三、韩非和《韩非子》<br>    第十四章 兵家与兵家略说<br>    一、孙武和《孙子兵法》<br>    二、吴起和《吴子》一书<br>    三、孙膑和《孙膑兵法》<br>    第十五章 阴阳、纵横、名、杂诸家<br>    一、阴阳家<br>    二、纵横家<br>    三、名家<br>    四、杂家<br>    下篇 史学略说<br>    一、史是什么<br>    二、史籍的体裁分类<br>    三、史书的体例<br>    第十六章 正史<br>    第十七章 编年史<br>    第十八章 纪事本末<br>    第十九章 政书<br>    第二十章 史评和学术史<br>    附录:诗史略说<br>    附: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br>    参考书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