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学概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21119
  • 作      者:
    陈璧耀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璧耀,1947年生于上海,1967年高中毕业,适逢文化大革命,分配去工厂做了十年工人,恢复高考后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著有《古代文化常识百话》、《唐宋诗名句品读》,主编Ⅸ成语小词典》,参编《古代汉语三百题》等多种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是我国在20世纪初叶倡导的一门学问,也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专门术语。但对“国学”一词的理解和解释,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新世纪。文化的复兴和传播必然是伴随着经济的强盛而来的。谁经济强势,谁文化就强势。
  一个民族的现在和过去总有着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个人也是如此。传统永远和现在连在一起,无法彻底割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经部概说
  一、经和经学
  1. 经原是一根线
  经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糸部》:
  经,织也。
  段玉裁注:
  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
  “从”就是纵,“从丝”就是纵线,纵线就是经线。“经”字从“糸”,本义原是编织品里的一根线,一根纵向贯穿始终的长的纵线,也叫经线,与纬线相交就可编成织品。后由编织引申为泛指书籍,又因编织时先有纵向的经线,且经线在编织中最基本也最重要,所以又引申为经典。章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说:
  经者,编丝缀属之称……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
  按章太炎的说法,经就是一种用线编联起来的线装书。佛教书是以线联贯贝叶而成的贝叶书;我国早期的书是竹简,编丝缀属竹简而成的是竹简书。穿竹简的线就是经,用线穿起来的竹简书也是经。
  章太炎认为,经与传相比,经的开本比较大,是一种大型的典籍。郑玄说,经的竹简长二十四寸(《仪礼·聘礼》贾公彦正义引郑玄《论语序》)。1959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竹木简印证了这个说法,经的竹简确实比较大。
  而所谓经典,在古代常特指儒家的经典。儒家的三纲五常六艺,被称为“天地之常经”。
  2. 经学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对经典的研究就是经学,经学是研究经典义理的学问。但就其原始意义说,经学是具有文献学特征的。因为经原是线,经书就是用线穿起来的书,即线装书,只是穿的是竹简罢了,原先并无什么深意。后来这些文献被奉为经典,就带上了许多人为的神秘色彩,使之神秘化,甚至宗教化了。
  把儒家的书说成经,始见于《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如果此说可信,那么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经”的名称了。儒家最早的经典,据说都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是孔子教学生的教材。
展开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什么是国学
 1. 泛指说
2. 特指说
 3. “赋新思于旧事”的国学概念
4. 本书所取的国学概念
二、国学之名的由来与别名异称
1. 国学之名原非国产
2. 国学有许多别名
三、国学的分类与派别
1. 分类
2. 派别
第一章 经部概说
一、经和经学
1. 经原是一根线
2. 经学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3. 孔子与六经
 4. 从六经到十三经
二、十三经简说
 1. 《易经》
2. 《尚书》
 3. 《诗经》
4. “三礼”
 5. “三传”
6. 《论语》
 7. 《孝经》
8. 《尔雅》
 9. 《孟子》
10. 关于《四书》
附:《十三经注疏》的注疏者一览
三、经今古文与纬书
 1. 关于经今古文的学派之争
2. 关于纬书与谶纬神学
附:小学概说
1. 何为小学
2. 文字学
3. 音韵学
4. 训诂学
5. 校雠学
6. 目录学
7. 版本学
8. 校勘学
第二章 史部概说
一、史与史官
 1. 何为史
2. 史官与史馆制度
 3. 史的分类
二、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简说
 1. 前四史
2. 两晋南北朝史
 3. 唐五代史
4. 宋元明清史
附:二十四史修撰者与注者一览
三、编年体史书
 1. 《竹书纪年》
2. 《汉纪》与《后汉纪》
 3. 《资治通鉴》及其续补之作
4. 《资治通鉴纲目》
 5. 起居注
6. 实录
四、国别体
 1. 《国语》
2. 《战国策》
五、纪事本末体
 1. 《通鉴纪事本末》
2. 《宋史纪事本末》
 3. 《元史纪事本末》
4. 《明史纪事本末》
 5. 《左传纪事本末》
6. 《左传事纬》
六、典制体——政书
 1. 三通
2. 历朝会要
 3. 会典与法典
七、史评与学术史
 1. 史评
2. 学术史
八、地理与方志
 1. 地理
2. 方志
第三章 子部概说
一、子与诸子
 1. 何为子
2. 何为诸子
3. 诸子之渊源
二、先秦诸子概说
 1. 儒家
2. 道家
 3. 墨家
4. 法家
 5. 名家
6. 阴阳家
 7. 纵横家
8. 兵家
 9. 杂家
10. 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
三、秦汉以后的诸子学
 1. 汉唐儒学
2. 魏晋玄学
 3. 宋明理学
4. 清朴学
第四章 集部概说
一、总集与选集
 1. 《楚辞》
2. 《文选》
 3. 《玉台新咏》
4. 《古诗源》
 5. 《乐府诗集》
6. 《全唐诗》
7. 《唐诗别裁集》
8. 《唐诗三百首》
9. 《古文观止》
10. 《古文辞类纂》
二、别集
三、诗文评
 1. 《典论·论文》
2. 《文赋》
 3. 《文心雕龙》
4. 《诗品》
 5. 《二十四诗品》
6. 《沧浪诗话》
 7. 《戏为六绝句》
8. 《人间词话》
四、词曲
 1. 《花间集》
2. 《绝妙好词》
 3. 《词综》
4. 《宋词三百首》
 5. 《全宋词》
 6. 《全元散曲》
7. 《元曲选》
8. 《六十种曲》
附录一:常见国学名词简释
社稷
宗庙
太庙
祧庙
昭穆
封禅
明堂
至圣先师
文庙
亚圣
复圣
三纲
五常
五伦
礼义廉耻
三从四德
格物致知
慎独
内省
养气
孔门三戒
忠恕
中庸
三不朽
气节
节烈
孔颜气象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独善兼济
阴阳
五行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名讳
避讳法
谥法
干支
历法
三正
二十四节气
大同
小康
华夏
封建
郡县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诗言志
诗缘情
诗无达诂
文以载道
意境
附录二:国学最基本的阅读书目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