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4190
  • 作      者:
    王修筑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诞生过华夏千古基业,如同谜一样的远古都城“禹王城”;圣贤大人孔夫子巡游折返一言难尽的“回车村”;幽深恬静的“柳氏民居”;暗含着重重玄机的“砥洎城”;还有那在大自然风霜雨雪中,孤立千百年之久,使人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元代古民居”……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修筑,1953年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做过记者、编辑、电视编导,生活阅历丰富。<br>    自幼喜爱诗词歌赋、中国历史文化,并不断研习,收获颇丰,近千次在有关报刊杂志图书上发表文章及摄影作品。承担过国家“九五”重点音像项目《二十四节气》,任总编导,用三年时间完成该作品,获国家神农奖金奖、全国第七届科技音像制品二等奖。<br>    对节气、民俗、历史有一定的研究,撰写过《旅游经典》等书籍,并有多部电视片获奖。<br>    自称是一个深爱民族文化的人。
展开
内容介绍
    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浩瀚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山西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在文明传承的历史演进中,留存下了厚重、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民俗遗风。<br>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作者准确地把握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溯历史长河,沿千年古道,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三晋大地上寻觅探访,密切接触了大量掩映在远古余辉下的古村落遗踪,掌握了许多鲜为人知、翔实细腻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经过严谨、细密的逻辑思维,科学深入的研究考证,将诞生过华夏千古基业,如同谜一样的远古都城“禹王城”;圣贤大人孔夫子巡游折返一言难尽的“回车村”;幽深恬静的“柳氏民居”;暗含着重重玄机的“砥洎城”;那在大自然风霜雨雪中,孤立千百年之久使人心灵产生强烈震撼的“元代古民居”等等,抽丝剥茧地揭去了尘封已久的层层面纱,展示了一幅幅远古先民有血有肉的生活实景图画,读来让人荡气回肠。
展开
精彩书摘
    禹王古城的老城墙除东边残损严重外,其他三面大部分都有遗迹。在禹王村的南部,一道大土墚自东向西延伸着,这就是禹王城的南城墙。大土埂子上面长满了荒草,宽约10米,高约2米多。沿着大城断断续续的城墙和明显的遗迹绕城一圈,至少要半天的时间,可见当时王城的规模之大。关于禹都的位置学者们有许多说法,但都缺少证据而无法定论。禹王在位八年的时间,就能建造这么大一处城池,一定是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禹王当时建王城选在这里,有几个合理的因素。一是这里离黄河不远,黄河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地区,《史记》以及其他历史书籍都有明确记载。都城建在这里便于开展工作。二是禹王城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合人类的生存。黄帝的夫人嫘祖就在这里栽桑养蚕,而且这里早有古人类居住。还有一条理由是,安邑这个地方,与大禹之前的两位部落领袖尧、舜建都的平阳和蒲坂都相对不远。而且尧王和舜王还给禹王留下了许多基业,所以禹定都在安邑有一定的合理传承因素。一些古籍资料所作记载也可证实这点。更为重要的是,古安邑旁有盐池,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冀州的产盐地。盐是人类食物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成分,从古至今,盐业一直由官家掌控。另外,安邑南面的中条山有金属矿藏和煤矿,这就给夏王朝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从安邑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来说,这个地方都应该是大禹当时建都最合适的选地。<br>    禹王大城平面呈梯形,城垣西接司马村,南邻秦寺村,北有郭里村,东有苏村、台村、董村。现今北墙、西墙和南墙三段大部分保存较好,墙体一般高出地面1~4米,西墙最高处有8米。其最宽的地方有22米。现在司马村小学校的南围墙,就是利用了禹王城的老城墙。从前的古城墙,现在还在被人们利用着。但我们从未感谢过当时夯筑土墙的那些士兵和工匠们。这是先人留给后人的功德遗产,后人应该从中悟出一些传承的道理。从这段高大的城墙上我们看到了古人采用版筑法夯墙时留下的绳孔,并测量出了它的夯窝直径在9厘米,夯层厚度为6~8厘米。这显然与后世夯筑长城的建墙尺寸、使用工具和方法有些区别。<br>    禹王中城在大城里面的西南部,平面呈方形,其台地面积约6平方公里,几乎占到了大城面积的一半。其西南两面和大城共用城墙,西北和东南角后世有过修补。北墙的全长为1500多米,残高3~5米,夯层较大城西墙略厚了一些。<br>    禹王小城又称皇城,它建在大城的中心,总面积为75.4 万平方米。在小城的东南方有一处很大的土台子,俗称青台。它高出地面9米,其边长南北70米,东西65米。相传禹王城初建时便建了此台,在大禹治水时其妻涂山氏经常站在这个台上向南张望,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因此人们又把这个青台称作涂山氏望夫台。青台是禹王城的最大亮点。据《夏县志》载:“汉文帝时,始在青台上建庙祭禹。”当时的禹王庙建在青台上,台前向西处共有32级台阶。台上禹王庙高大宏伟,庙前大门书“万福来朝”,门楣上挂“文命阁”大匾。庙内中央供大禹像,两边供奉着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大功臣塑像。禹王庙左边有启祠,右边有少康祠。青台下还建有东华门、西华门及左右走廊48间。庙前有大戏台及10亩大的广场,还建有莲花池5亩。这里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寺庙群和公共活动区。<br>    禹王庙在之后的历代都有重修,这些都能从禹王城历代存下的碑记中得到证实。禹王庙一直到了新中国成立前都有专人看守。在1946年的解放战争中,禹王庙毁于战火中,青台只剩下一个大土台。直到1994年当地村民集资,才又在青台上修起了一座简单的红砖禹王庙,供当地群众供奉。禹王村还成立了一个保护禹王城的民间组织,并且在青台的西南侧搭起了简易的大禹纪念馆。馆中供奉着夏王朝的十七位王的等身塑像供奉。村民们还组织了几位民间画家将大禹生平功绩绘成图画,展览于这个纪念馆中,使后人对大禹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形象的了解。<br>    硕大的青台上现在长满了蒿草,除了那座简易的禹王庙就是旁边的几道沟了。在村民新修的大台阶旁,一处砖砌的水井被水冲得露出了一大半,这是古人精心设计砌筑后再夯土埋平的。据说这口井的水位与台下大地的水平面相同,如遇连年干旱时,村民们就头顶烈日,戴着柳条编成的草帽,敲锣打鼓担着猪头、牛头、羊头等祭品,点燃香烛,放响鞭炮,由长者用细绳系上瓷瓶放入井中。过一时辰,提出瓷瓶,若瓶中水满,说明老天爷要降大雨;若是半瓶就只降小雨。因大禹是治水的先祖,所以人们在这个井中举行取水求雨仪式,据说还相当灵验。这种形式一直流传着。这么灵的水井建造时下了大工夫,从砖头的垒砌精巧能看出当时人们是如何的用心。一个水井尚且如此,那大庙和其他的建筑也肯定会建得更认真精细了。<br>    如果这个青台确是禹王始建,那么到现在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在这个禹王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在各个时期留下的印迹。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公元前446年,东周时魏文侯始建魏国,魏国的都城就建在了安邑禹王城,时间长达85年。后来,汉献帝也在安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这里定了建安元年年号。
展开
目录
华夏初起禹王城<br>古道太行天井关<br>天蝎星座冶底村<br>广武古镇荡风云<br>元代老宅中庄村<br>九边美誉得胜堡<br>柳氏民居西文兴<br>山环水绕砥泊城<br>文尚古韵上安村<br>吕梁明珠张家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