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徐铸成回忆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2676
  • 作      者:
    徐铸成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1927年进入国闻通信社从事新闻工作,后在《大公报》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总编辑,系上海和香港《文汇报》主要创办人,先后任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是中国现代报业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半个多世纪政海波澜中许多重要人物及活动的见证人。一生著述颇丰,撰写了大量新闻评论、通讯、游记和杂文,晚年除了撰有不少回忆新闻生涯中亲历亲闻的文字外,还从事传记文学创作,并致力于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兼任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主持创办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和实践活动做了回顾和总结。
展开
内容介绍
  徐铸成先生的这部回忆录,初名《八十自述——自编年谱》,自198S年3月开始动;笔,至1987年5月杀青。在作者去世后,由三联书店于1998年以《徐铸成回忆录》为题,首次了版。此次修订,参照《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繁体版和作者原稿,全面恢复了原著风貌。
  《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以平实的笔法,回忆了作者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于自己的新闻从业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着墨尤多。叙及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详细征引当时的曰记,存录下第一手史料。
  作者自言,“一生的经历,都可以明明白白地摊开来”,并以“事无不可对人富,胸有是非堪自信”自况,所以,写这本回忆录时,“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这既是《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的特色,也是《徐铸成回忆录(修订版)》价值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白人三师后,按时起居作息。我的生活,像是骤然成熟了!三师的学风朴质纯正。学校第一任校长顾述之先生虽已于我入学的上半年辞职隐居,但他所规划设计的许多制度和办学方针,一直还在起指南的作用。他定的校训为“弘毅”二字,当然取义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立志做一个于国于民有用的人。
  其次他多方诱导,使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研究的能力,所以功课虽然紧,学生还于课余做自己的研究,博览群书,自己有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我入学的第一年,就知道高班三年级同学常常在《时事新报》的“学灯”投稿,其中袁家骅、顾绶昌两同学,更与北大教授朱谦之讨论美学问题,这给我的触动很大,决心要自己也埋首研究,有所建树。
  1922年暑假后我人预科,预科的级任老师李玉彬,辅导我们按部就班地学习。翌年下半年升人本科一年级,由新聘的老师钱宾四先生教国文及读经,读的是《孟子》、《论语》,讲解明晰,得益匪浅。
  三师的各科教师都是经顾述之先生精选的,国文教师如钱基博、沈颖若、钱宾四诸先生尤为一时之选。其次是注重博物(即生物学),学校特在大礼堂旁建有相当规模之博物馆,陈列师生自制之动植物标本无虑几千种,在当时各中等学校中是罕见的。
  在图书馆中,则新出的《独秀文存》、《胡适文存》,以及杂志如《学衡》、《醒狮》、《向导》等无一不公开陈列,由学生浏览。
  我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新旧知识,并开始阅读各种有名的古典小说,积累知识基础。
  可以说,在三师时期。是我走向成熟的时候,也是各方面发展最活跃的时期。我现在已八十足岁,到了耄耋之年了,但不时还会做这样的梦,仿佛又置身在三师自修室中,急忙赶着功课;或如置身《大公报》,写了自以为得意的社评,受到张季鸾、胡政之两先生的表扬。可见这两段学习和工作时期,留给我印象之深。
  我从高小二年级起,即喜读报,每日饭后,即抽暇赴育婴堂(在城隍庙西辕门)内附设公共阅报处,陈列隔日之《申报》、《新闻报》,时间匆促,翻阅要闻大意而已。
  入三师后,设有阅报室,《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时报》、《民国日报》毕备;早晨,还有本地出版的《无锡报》、《新无锡报》二种,我在休息时间,常细读不忍去。其中《申报》之《飘萍北京特约通信》、《时报》之《彬彬特约通信》、《新闻报》之《一苇特约通信》,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如当日不能看到,第二天必到图书馆借出细读。此外,《时报》之《鲍振青东京通信》,也每篇不轻易放过。这些通信,有最新的信息,有内幕新闻,剖析入里,绵里藏针,而又文词秀丽,各有特色。
  我那时初读《史记》,深感前述这些优秀的新闻记者,具有史家的品质学养,是救国不可少的崇高职业,从心底开始向往这种工作。
  那时教我史地的向秉枫先生,博览群书,讲课时常“跳”出课本,引述稗官野史故事,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阴阎典史抗清的故事,说时既严肃又悲愤。许多同学,多以他所讲的内容复杂,笔记困难,而期中考试,向先生出题常涉及他口述的范围,多以解答为苦。我对向先生所引野史、轶史材料,最有兴趣,牢牢记在心里。所以每次考试,不加准备,常被向先生拔置第一。这也许是我发愿有朝一日从事新闻工作的另一原因。
  师范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全免。除预科第一学期要缴纳校服(一身粗呢制服,两身布制服,在校时除制服外,不得着其他外衣裤。年高学生,每以着破旧补袖制服为荣)三十元外,以后每学期开学前,我只向母亲要零用钱五元(那时宜兴、无锡间只有小火轮可通,我每次必坐“烟棚”,来回连黄包车用去一元)。衣服均自己洗刷。我竭力节省,还可用节余之款,购置《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及《曾文正公家书》等书,至于《胡适文存》,以及新式标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书,则概向图书馆借读。
  每年双十国庆节,各地必举行提灯游行庆祝,1922年亦全校列队出动,参加无锡各界之提灯游行,人数之多,各式花灯之盛,远非宜兴小城可比。翌年因曹锟贿选总统,各地乃停止此举,以示抗议。从此以后,再不复见这类庆祝矣。
  寒假前,某星期曾随同学在光复门内某戏院看王汉伦、郑小秋主演的国产电影《孤儿救祖记》,是为我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纳费小洋一角。1924年十七岁
  鲁迅的《呐喊》出版。北新书局的主持人李小峰,原为三师同学,后考入北大的。他寄来一批《呐喊》在三师小贩部优待寄卖,我买了一本,毛边,装潢别致,阅后即不忍释手,觉其思想深刻,文辞尤生动,启发很大。从此以后,鲁迅每出一本书,即破悭囊去争先购买,反复细读不已。
  是年暑期,发生江浙齐(燮元)、卢(永祥)战争,上海四郊为主战场,因齐之目的为夺争应属江苏范围之上海,而自民国二年北洋军南下以后,上海长期为皖系军阀卢永祥、何丰林控制之下,至此爆发战争,江浙富户,多逃至上海租界避难。余友朱百瑞一家,随其外祖父逃至上海。
  宜兴当江浙交界,为偏战场,开来不少军队,计有苏军杨春普第三师等。
展开
目录
前言
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
楔子
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报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笔政(1938-1948年)
第四章 民主报人(1949-1957年)
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
第六章 游历著述(1977-1987年)
附录
“阳谋’亲历记
死的解放
后记
徐铸成生平简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