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完全根据自己在医院里获得的形象的早期经验进行思考,而无须引入语词。各种实际管理和安排需要比较多的思维活动,甚至是非常集中注意的思维活动,它们需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获得最终结果;而这些思维活动也可以没有语词的参与。公式化的思维是一种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它包含着个人或人类的已有经验(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判断),这些经验使得人类文明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展开当前情境。但是,无论思维过程可以变得多么复杂,最重要的还是在实际情境展开之前能够预见到结果。<br> 很自然地,我们必须像解释注意现象一样解释思维过程,因为它们的基本事实是相同的。我们可以预见最终结局,并且对此做出反应。预测过程使我们感到自己正在进行心理活动,但是这种预测活动不仅是意识经验,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新的心理定势。在这种预期的定势的持续影响下,通过各种想法的联想,注意中的意念就得到了展开。那些与这个定势相协调的意念得到强化,与之相反的意念受到抑制。最终的情境(它是容许活动的)作为一个带有决定倾向的意念领先于思维,这是没有目的的,只具有严格的心理物理学意义。在思维活动中,最强有力的因素就在于准备性的定势(它本身并不出现在意识中)中。思维过程的真正的意识元素是相当次要的。表象和动觉也许可以超过所有的语言而伴随着这些发散性的大脑过程,产生抑制和促进效应,而思维的精确性和丰富性很少依赖于丰富的意识表征和符号。一个人的所有经验可以浓缩在思想中,这个思想的各个阶段不大会进入意识,在意识中出现的仅仅是记忆的片段或正规的判断,并伴随着一些动觉印象。我们用来回答问题的语言或作为最终决策所进行的复杂情境中的活动也许是最早使我们意识到思维过程已经结束的标志。<br> 在实验室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微型情境(它要求被试做出回答、决策、结论和活动)来追踪各种发展过程。每一种这样的情境所要求的都是一个个体智力测验。这样的实验室中的或者实际生活中的思维过程都会使自我观察中的被试感到他经历了思维,但是在意识中找不到任何内容。他的内省看来是毫无结果的。这样就常常导致一种误解,即一定有那么一些心理状态,它们与感觉和情感及其回忆和无表象思维(我们知道它们都不是物品)是不可比较的。这种对于某个想法(意识中找不到它)的关心是向着目的心理学的一个倒退,因为在目的心理学中,思想仅仅是以某种意义在问题中出现的。在因果心理学中,我们必须声明,思维过程的基本成分完全不是什么心理经验。记忆和语言的那些细节给了我们某个暗示,使我们以为自己的心理物理系统中正在进行某些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对于最终情境的确定的预见给我们一个特殊的感受,觉得它是我们自己的活动,但是最基本的过程还是生理活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