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毛蚶为双壳软体动物,由于白色壳面表面覆生一层褐色带绒毛表皮,故名毛蚶。毛蚶还有许多俗称,各地叫法不一,如瓦垄子、瓦楞子、麻蛤、毛蛤、丝蚶、麻蚶子、蚶子等等。毛蚶生长在浅海软泥质或沙质海底,营埋栖生活,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在我国沿海北起辽宁、南至广西均有分布,其中以我国的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海区资源尤为丰富。辽宁的锦州、河北的唐山、天津的北塘、浙江象山港和山东的羊角沟等地均是毛蚶的重要产地。
毛蚶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食用贝类,资源丰富,经济价值比较高,20世纪7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以山东的羊角沟为例,在毛蚶生产旺季,每天的产量在50万千克以上。莱州湾1984年的调查结果为,毛蚶分布面积11466.6公顷,蕴藏量高达2.1亿千克,每年产量达5000万~6000万千克。河北省1976年毛蚶总产量4000万千克,约占全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当时河北唐山沿海渔民的捕捞作业中,也普遍流传着“两毛、一杂”即“毛蚶、毛虾和小杂鱼”的说法。由此可见,当时的毛蚶资源量和采捕量都很大。近些年来,由于海洋捕捞的过度采捕和近海环境污染的影响,其资源量大幅度减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