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6201
  • 作      者:
    花菊香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包括:精神健康与个体平衡,个体平衡与社会支持,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失衡的社会学分析,对精神康复需求的分析与判断,关于精神康复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等诸多方面。
展开
作者简介
    花菊香,1964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南京社会学学会理事。在《社会科学辑刊》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1篇,曾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科学出版社,1999年),编著《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方法讨论精神疾病的社会因素。由于“强关系”具有将宏观结构的隐匿性“病根”显现于微观互动的功能,因此,《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借强关系概念试图完成微观与宏观之间的架通。另外,按照从患者到家庭再到社区的系统分析路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在总体思路上侧重于疾病的过程分析:精神疾病的致病原因、患病行为、患病结果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针对上述概念与问题,形成《支持与均衡:精神健康的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
展开
精彩书摘
    吉登斯的理论启示我们资源产生权力①,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可以通过实现目标的手段而获得权力;而权力的获得可以影响社会系统对个体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性规则的裁决,也能影响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行为与解释性规范之间的沟通。但是,正如前述所论证的,处于精神失衡状态的人在规则与资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弱势地位一样,他们在规则与资源的调节和转化关系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借此可大胆地假设,一方面,资源充足者凭借有助于目标实现所产生的权力,完全可以通过裁决和沟通对既有的规范性规则施加影响,或者对规则做出社会系统可以接受的新解释;另一方面,掌控权力者,即使资源有限,也可以通过改变规则而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的分配结构。实际上,所谓的规范性规则是社会强势者行动准则的沉淀,弱势者在规范性规则的形成与制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嵌入。在此前提下,强势者较少有紧张感,即使有,也可以通过自己掌控的权力与资源改变规则对自己的束缚,从而得以释放而恢复平衡。相反,弱势者因缺乏或者丧失了资源,便失去了将资源转化为权力的前提和条件,无法获得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个体与规范性规则之间出现间隙,他(她)既无法改变规范性规则也无法调整解释性规则,所以个体不得不面对其与规则之间出现的张力与冲突,这种张力与冲突,对于个体前言必然产生紧张和压力,无法释放的紧张与压力使个体产生获得资源的需要,如果无权改变资源的分配或索取状况,而继续无法获取所需的资源,很容易导致个体精神世界的失衡,继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然而,处于制度变迁的时代,个体一旦陷入制度转轨或转型的缝隙,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挣脱出缝隙形成的挤压与束缚。这便应验了布劳对结构的解释:一个施加于行动者身上的决定性尺度和外在的约束。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有关界定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对精神疾病发生学的社会学解析
一、精神疾病——个体败北于与结构要素的博弈
二、精神疾病——社会冲突的过程与结果之表现
三、精神疾病——强关系互动诱导
第二章 对精神疾病患病后果的社会学分析
一、精神病患的患病角色和就医行为
二、“病态”与“常态”界限模糊
三、精神病诊断具有污名化机制
四、话语权被自动剥夺,继而使患者丧失其他权利
五、社会阶层差异
六、被文明遗忘的角落
七、压力与暴力的互为因果
第三章 被视为混沌的清醒呼唤——对精神病患者的需求分析与判断
一、经济援助
二、祛除污名
三、赋予话语权
四、知识需求
五、治疗需求
六、相信潜能
七、适宜的家庭
八、和谐的社区
九、机构照顾
十、拒绝治疗
第四章 社会资源——重构或维系精神健康的基石
一、患者资源
二、家属资源
三、患者及其家庭的人际关系资源
四、医疗资源
五、社区资源
六、社会工作者资源
七、政府资源
八、散在社会资源
九、资源的可及性与资源整合
第五章 社会支持——重构或维系精神健康的支柱
一、精神病患者支持系统的特征
二、以案主为中心的“点”式社会支持
三、以家庭照顾为中心的“面”式社会支持
四、以社区照顾为中心的“立体”式社会支持
五、机构照顾的魅力
六、社会支持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