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所称的“陶瓷”,是对“陶”和“瓷”这两种不同质地物类的总称,陶器先于瓷器出现。<br> 史籍所载的“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表明了陶器的出现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考古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中发掘出的陶片,经14C测定,距今已有八千年以上历史。<br> 瓷器,是制陶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对“瓷器”尚无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瓷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br>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瓷土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并含有石英石、长石、莫来石等成分,含铁量低。<br> 2.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1300℃,烧成后的器物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不吸水(或吸水率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质,必须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br> 4.瓷器的胎体必须致密坚实,叩之有清悦的金属声响。<br> 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即出现了用瓷土烧成的灰陶制品。大约在夏代,人们又在瓷土中掺人了石英、长石等成分,并把器物的烧结温度提高到1000℃,制成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较为坚硬的器物。这种制品已不同于以往的陶器,而接近于原始瓷器,由于其器表无釉,故称“原始素烧瓷”。<br> 到了商代,人们已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胎质坚密,烧成温度高,器表施有一种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釉质,器物叩之有铿锵金属声,经后世人们化学鉴定,这种器物已具备瓷器的各种标准,与以往的陶器相比较已有质的区别。但由于其所用胎料尚欠精细,釉色不稳定,制作工艺尚未成熟,故称之为“原始青瓷”。这是最早的瓷器。<br> 进入两汉,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之后,人们已能制作出标准的瓷器,因釉质中含铁,经高温还原焰烧制后,瓷器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故称之为“青瓷”。早期发掘的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中瓷器物,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经检测,烧结温度在1260℃-1310℃,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证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达到瓷器标准。此外,宁波、绍兴地区及广东,也有东汉时期的黑釉瓷器出土。已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瓷器物不少流传国外。国外陶瓷史界称其为“汉瓷”。<br> 东汉时期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从此开创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制瓷历史。<br> 制坯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坯料的选择与加工精制;二是坯的成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