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百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335177
  • 作      者:
    华觉明,李劲松主编
  • 出 版 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以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陶瓷制作、织染、金属工艺、髹漆、雕塑、酿造、造纸印刷和编织这八类项目为主,简述其历史沿革、工艺流程、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及有关的社会人文内涵,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期使广大读者更好了解这些技艺,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百工》以人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陶瓷制作、织染、金属工艺、髹漆、雕塑、酿造、造纸印刷和编织这八类项目为主,简述其历史沿革、工艺流程、传承人、代表性作品及有关的社会人文内涵,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期使广大读者更好了解这些技艺,促进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们通常所称的“陶瓷”,是对“陶”和“瓷”这两种不同质地物类的总称,陶器先于瓷器出现。<br>    史籍所载的“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表明了陶器的出现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考古发现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例如,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中发掘出的陶片,经14C测定,距今已有八千年以上历史。<br>    瓷器,是制陶工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对“瓷器”尚无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瓷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br>    1.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瓷土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并含有石英石、长石、莫来石等成分,含铁量低。<br>    2.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1300℃,烧成后的器物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不吸水(或吸水率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质,必须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br>    4.瓷器的胎体必须致密坚实,叩之有清悦的金属声响。<br>    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即出现了用瓷土烧成的灰陶制品。大约在夏代,人们又在瓷土中掺人了石英、长石等成分,并把器物的烧结温度提高到1000℃,制成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较为坚硬的器物。这种制品已不同于以往的陶器,而接近于原始瓷器,由于其器表无釉,故称“原始素烧瓷”。<br>    到了商代,人们已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胎质坚密,烧成温度高,器表施有一种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釉质,器物叩之有铿锵金属声,经后世人们化学鉴定,这种器物已具备瓷器的各种标准,与以往的陶器相比较已有质的区别。但由于其所用胎料尚欠精细,釉色不稳定,制作工艺尚未成熟,故称之为“原始青瓷”。这是最早的瓷器。<br>    进入两汉,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之后,人们已能制作出标准的瓷器,因釉质中含铁,经高温还原焰烧制后,瓷器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故称之为“青瓷”。早期发掘的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中瓷器物,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经检测,烧结温度在1260℃-1310℃,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证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达到瓷器标准。此外,宁波、绍兴地区及广东,也有东汉时期的黑釉瓷器出土。已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瓷器物不少流传国外。国外陶瓷史界称其为“汉瓷”。<br>    东汉时期瓷器的烧制成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是一次质的飞跃,从此开创了中国光辉灿烂的制瓷历史。<br>    制坯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坯料的选择与加工精制;二是坯的成型。
展开
目录
总序<br>序<br>第一章陶瓷<br>第一节陶瓷的起源<br>第二节陶瓷制作工艺<br>第三节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及其影响<br>第四节景德镇和宜兴窑场<br>第二章织染<br>第一节云锦、蜀锦和宋锦织造技艺<br>第二节壮锦、黎锦和土家锦织造技艺<br>第三节缂丝织造技艺<br>第四节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br>第五节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br>第六节藏族的帮典、卡垫织造技艺<br>第七节维吾尔族花毡和印染花布技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