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染,又称为染缬,是中国古代对几种纺织品印染手工艺方法的泛称。比之织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锦缎生产工艺,缬染的优点是工艺流程简单,易发现疵病,可大大节省成本。因此,缬染自出现后便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兴盛。直到南宋以后,才因各种原因逐渐衰败,仅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以及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大众消费观念得到了理性回归,越来越多的人们重新对这种自然健康、朴素淡雅的传统手工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是在T型台上,还是在街上,身着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明、自由随性的缬染服装,再次成为时尚。
缬染这个称谓,之所以由“缬”和“染”构成,是据制作这种产品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工艺而得。“缬”即防染显花。虽然在广义的纺织品印花层面里包括防染显花,但在狭义层面,“印”与“缬”则有很大区别。“印”字,从甲骨文字形来说,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后来随着词性的变化,作名词用,泛指印章;作动词用,泛指沾覆色剂后以盖押方式,直接留下盖押印迹。而“缬”字,最初是指以系结的方式留下痕迹,后泛指以绑结、灰浆、夹板方式,并通过“染”而留下痕迹。“染”即染色。古人造的“染”字,是个会意字,由水、九、木三部分组成。“水”字,指用来溶解和稀释色料,没有水就无法将颜色均匀地覆着在布帛上。“木”字,指颜色的来源,代表那些可作染料的花草和树木。“九”字,指染布帛时的次数,当然不是说整整九次,而是表示染色过程中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深浅颜色。
下面就以缬染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工艺——“缬”和“染”为主线,分为上下两篇阐述,以展示和说明缬染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