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针灸临证手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114681
  • 作      者:
    李帮权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针灸临证手册》系统介绍了十四经常用穴位、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刺灸方法和主治病症以及灸法、拔罐法、刮痧疗法、穴位贴敷法等治疗技术,详述了各种病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针灸治疗方法,并附医案予以说明。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适于各级医务人员,尤其是针灸医师临床使用,亦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基层卫生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腧穴<br>    二、腧穴的命名<br>    十四经腧穴各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血所发,各有处、名。”《千金翼方》说:“几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说明穴位的命名是有一定的意义的。<br>    1.依据腧穴所在的体表部位<br>    上为天即凡有“天”字的穴多位于身之上部(最低的是天枢穴,喻天地间之枢纽),如天突、天容、天窗、天牖、天顶等,天溪、天宗、通天、天池、天泉、天冲等。<br>    下为地凡有“地”字的穴多位于身之下部,如地机、地五会(地仓穴例外,此言地之物之仓库)。<br>    外为阳凡带有“阳”字的穴多位于身之外侧和背腰部,如阳陵泉、阳交、阳丘、阳溪、阳谷、跗阳、阳池、腰阳关、至阳等。<br>    内为阴凡带有“阴”字的穴多居身之内侧,如阴市、阴陵泉、阴包、阴交、阴谷、阴郄等。<br>    前胸模拟宫殿宅舍如巨阙、幽门、梁门、关门、期门、章门、京门,还有玉堂、中庭、步廊、紫宫、俞府、中府、气舍、库房以及气户、膺窗、天窗、天突、扶突、水突等穴。<br>    后背配属五脏六腑背部腧穴皆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和督脉经穴,其中五脏六腑各配属有自己的俞穴,而其他穴的命名也多与脏腑功能有关,如五脏俞穴有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和厥阴俞;六腑俞有胃俞、胆俞、大肠俞、膀胱俞和三焦俞;其他如筋缩、魂门与肝有关,命门、志室与肾有关,魄门、神堂、神道、阳纲、胃仓、意舍等腧穴的命名皆与相应的脏腑功能有关。<br>    四肢譬犹地貌形象四肢部的腧穴多是利用自然界地理的形象而命名为山、陵、丘、墟、谷、溪、沟、渎、海、池、泽、泉等。如承山、大陵、阴陵泉、阳陵泉、外丘、丘墟、曲池、合谷、小海、后溪、太溪、水泉、支沟、四渎等。<br>    2.以穴位所在的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会阴、腕骨、曲骨、巨骨、乳中、乳根、耳门、京骨、束骨、兑端等。<br>    3.依据腧穴的治疗作用而命名如迎香、水道、水分、睛明、光明、听宫、听会等。<br>    4.依据和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而命名如三阴交、三阳络、至阳、至阴;气户、气穴、气冲、气海;血海;以脏腑命名的主要是背俞穴,如前所述。<br>    5.假借天象而命名如上星、华盖、太乙、太白、天枢、太阳、紫宫、璇玑、日月等。<br>    6.参照动植物而命名如鱼际、鸠尾、鱼腰、犊鼻、伏兔、攒竹、口禾髎等。<br>    7.以日常生活用具而命名如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悬钟等。<br>    ……
展开
目录
第1章  腧穴<br>第一节  概论<br>一、腧穴的分类<br>二、腧穴的命名<br>第二节  定位方法<br>一、骨度折量定位法<br>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br>三、指寸比量定位法<br>四、简便定位法<br>第三节  治疗作用<br>一、近治作用<br>二、远治作用<br>三、特殊作用<br>第四节  特定穴<br>一、五输穴<br>二、原穴<br>三、络穴<br>四、郄穴<br>五、背俞穴<br>六、腹募穴<br>七、下合穴<br>八、八会穴<br>九、八脉交会穴<br>十、交会穴<br>第2章  常用腧穴的主治及作用<br>第一节  常用十四经穴<br>一、手太阴肺经<br>二、手阳明大肠经<br>三、足阳明胃经<br>四、足太阴脾经<br>五、手少阴心经<br>六、手太阳小肠经<br>七、足太阳膀胱经<br>八、足少阴肾经<br>九、手厥阴心包经<br>十、手少阳三焦经<br>十一、足少阳胆经<br>十二、足厥阴肝经<br>十三、督脉<br>十四、任脉<br>第二节  常用经外奇穴<br>第3章  针灸疗法<br>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述<br>一、针灸法概述<br>二、针灸法的内容<br>……<br>第4章  针灸治疗处方<br>第5章  耳穴疗法<br>第6章  刮痧疗法及穴敷贴疗法<br>第7章  拔罐疗法及艾灸疗法<br>第8章  其他疗法<br>第9章  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br>第10章  消化系统疾病<br>第11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br>第12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br>第13章  外科、皮肤科疾病<br>第14章  五官科疾病<br>第15章  妇科疾病<br>第16章  儿科疾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