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著作简况及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最早提到《黄帝内经》一名者是西汉刘歆所撰的《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整理和编辑先秦和当时的文献,时称校书,其成果汇编了一部总目录,刘向谓之《别录》,刘歆再加整理,节其要者,名为《七略》。《七略》已佚,其部分内容由《汉书·艺文志》得以保存。
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者,是《汉书·艺文志》。东汉班固把《七略》抄下来作为《汉书·艺文志》,其中写到“黄帝内经十八卷”。这些史料记载说明,在西汉刘氏时代,《黄帝内经》已经成书,到东汉班固时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仍被保存。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存在,其内容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灵枢》)。
现今流传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名称,并非同时出现,而且后者历经多次变迁。
《素问》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自序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嗣后,晋代皇甫谧在《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写道:“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灵枢》之名,最早见于王冰所作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其序谓≯《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在此之前,《灵枢》被称为《九卷》、《针经》,隋唐时期,还有《九灵》、《九墟》等名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