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基础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219817
  • 作      者:
    吕文增,袁欣,陈艳主编
  • 出 版 社 :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分三个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包括概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诊法、辨证、治则、中药、方剂为第一部分;以常见内科、妇科、外科病症及肿瘤为第二部分;针灸所治常见病为第三部分。
  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究竟是什么?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点,深入地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从系统运动变化的能观、能控、能达的动态观点入手,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现代科学的分析研究。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和几十年的执着探索,终于弄清了中医基础理论所提出的气、气化、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干支甲子和五运六气等等都是古代提出的一种数学化和符号化的数学物理模型。而这些模似模型,正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如中医整体观念的实质是古代系统论,中医辩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能(辨别自然能量的性质、数值和信息),而这些概念又都属于中医院的数学表达方式,只不过它们的描述表达形式,采用了与现代科学通用符号完全不同的古代东方语系的语法习惯和特定符号模型而已。所以说,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本质是中医基础模型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脏腑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学说亦称“脏象”。所谓“脏”就是指人体的内脏,“象”即象征和形象,也就是指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所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的脏腑和西医的脏器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有一定的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决不能把西医的脏器和中医的脏腑概念等同起来。
    脏腑学说主要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心、肝、脾、肺、肾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和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奇恒之腑,以及脏腑所合的皮毛、筋、骨、脉、肉、鼻、口、目、耳、舌、前后阴等组织器官,以及其之间的关系。二是脏腑生成的精、气、血、津液等重要物质,以及其的运动特点与脏腑间的关系。脏和腑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又是通过脏腑的生理活动而化生的。同时皮肉筋骨以及耳目口鼻等组织器官,又是通过脏腑经络活动而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的,所以脏腑和气血、津液及组织、器官等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第一节 脏与腑
    脏与腑是五脏六腑的简称。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除此以外,还有心包,也属于脏的范围,附属于心。
    六腑之外,还有“奇恒之府”:即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奇”即不同,“恒”即一般,因为它们既区别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所以称为“奇恒之府”。但由于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五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分别在有关脏腑之内叙述,不另立章节。脏腑是化生精气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脏与腑,主要根据它们功能的不同特点而区分。五脏是贮藏精血津液的,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的。因而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正如《素问·五脏别论》所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脏与腑是相互配伍的,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一、五脏
    (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主血脉是指心有主司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行的通路。血液运行于脉道之中,有赖于心气的推动。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心气旺盛,就能使血液在脉道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运行不息。血液是营养机体的主要物质,而心脏是主司血行的主要器官,所以心脏功能的强弱,影响着全身的营养情况。因其主血脉,其华在面,所以脉搏和面部的色泽变化,反映了血脉的盈亏变化和心气的盛衰。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少华色。甚至血行瘀滞,则脉涩不畅,或现结代,面色青紫。
    ……
展开
目录
概述
一、祖国医药学发展史要
二、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脏腑
第一节 脏与腑
一、五脏
二、六腑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第三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的组成
三、经络的作用
第二节 十二经的名称分类、循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一、名称分类
二、循行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第四章 病因
第一节 七情致病
第二节 六淫致病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火
第三节 疫疬
第四节 饮食、劳倦
一、饮食
二、劳倦
第五节 痰饮、瘀血
一、痰饮
二、瘀血
……
第五章 诊法
第六章 辨证
第七章 治则
第八章 中药
第九章 方剂
第二部分  常见病辨证与治疗
第一章 内科病
第二章 妇科病
第三章 外科病
第四章 肿瘤
第三部分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