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池田大作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36675
  • 作      者:
    李庆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学能给人们以生的勇气。“光明”和“黑暗”的战斗,会永远地继续下去。中国“融合与协调的智慧”给人类前途以无限的启示。现代世界,是现代人们继承了前人思维方式的结果。如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会有不同的世界出现。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庆,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五卷本《日本汉学史》、《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顾千里研究》、《中国文学史》(合著)、《东瀛遗墨》(编注)、《中国文化史名著举要》(执笔);译著:《气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的观念》、《六朝道教史研究》、《唐代研究指南》、《中国小说世界》、《明季党社考》(合译)、《中国人的机智》(合译)、《中国诗史》(合译)多种;发表论文百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池田大作传》撰写了一个人的生平事迹:池田大作,因为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不可能写下每个细节,这里只是根据公开的资料,进行勾勒速写,所以,只 能是一个概略的轮廓。全书原则上按年代的顺序展开,但是,鉴于有些事情前后有关,为了便于叙述和阅读,做了适当的调整。
    《池田大作传》主要是面对一般读者的“教养”性读物。传主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物,他的很多活动,都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对谈”,涉及的问题带有深刻性。所以引用了一些资料,包括池田自己的叙述和已经发表的资料,以便读者正确了解传主的思想。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海风的洗礼
    生在北京皇城根儿的人,喜欢自称“咱老北京”,以区别住在郊外的或后来迁入北京的外来户。生在上海市区的人,对自称为“我是上海人”的新一代,时而会从眼角瞥出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色,情不自禁地冒出句:“侬阿(第三声)是上海人?”
    据说,日本正宗的“东京人”,也讲究这一套。如果不是祖孙三代都在现在的神田附近出生、长大的人,就不被认为是标准的“江户之子”。池田大作把自己称为“江户之子”,但他加了一点说明,这里的江户,大致就是现在的东京,而不是严格意义上只限于东京的“神田”。
    他在东京湾边上的海风中出生,从小就经受了海风的洗礼。
    东京湾边的弃儿
    东京荏原郡大森町(现在的东京都大田区大森北),有一个商人家庭,这家人姓池田。
    1928年1月2日,主人池田子之吉的第五个儿子诞生了。
    这个婴儿刚出生就遭到了“被抛弃”的厄运。那年,他的父亲41岁。按日本算命的说法,当年正是在遭“厄运”的前夕。日本当时有一种民间的风俗,要把刚出生的孩子丢弃到外面,再被人捡起送回来,这样一来,就可以消灾。于是,刚出生的这个孩子,就成了父亲消灾的特别用具。当然,捡孩子的人是事先都说好的,原本不会出什么事情。但是,事情总会有意外。那一天,不知怎么的,家里把婴儿放到了村中的某个地方,事先说好要去捡的人还没到,却被过路的人看到了,以为真是被丢弃的婴儿,于是便把婴儿送到村的管理机构。而这一边,去捡的人到了约定的地点一看,婴儿不见了,慌了神,连忙跑到池田家报告,全家人这下全乱了套。后来总算找了回来,虚惊一场。
    这个婴儿,就是池田大作。
    池田家,从大作的祖父一代起,就一直生活在东京。在东京大森(在今天东京的大田区)海边,从事海苔的养殖和生产。海苔,中国一般统称为“紫菜”,但是,日本的海苔种类颇多,所以,笔者在本书中,还是用“海苔”这样的说法。当时大森的海苔,在整个日本堪称“一霸”,流行全国。每年的秋天,池田家在海中插上竹竿,到了冬天,当一般日本人过年的时节,就要冒着寒风,到海中去采集海苔,那是他们家最忙的时节。
    由于经营得法,20世纪初期,在大森众多的海苔经营者中,池田家的规模一度处于屈指可数的地位。买了有动力的渔船,雇用了30多名打鱼的工人从事渔业。此外,还参与了当时对北海道的开发。1919年,池田家想在北海道的钏路购买国家发卖的土地,进行开拓。为此,大作的父亲子之吉多次往返东京和北海道之间。后来因为家业不济,才不得不放弃。池田家家道中落,一方面是由于这一行业赚钱,加入的人多了竞争激烈,而更主要的是因为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池田家附近海岸的海底下沉,于是投资的那些养殖场都付诸东流。
    父亲子之吉在遭灾以后,仍然从事海苔生产这一行。他是池田家的第二个男孩。在大作2岁时,子之吉分家独立,住到■谷(也在现在东京的大田区)附近的海边。
    子之吉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用中国话说——倔得可以。
    大作曾这样谈到父亲:他的这种倔头脾气是从祖先传下来的。据说,在江户时代的后期(日本的天保时期,约1836年前后),天气异常,全国都闹饥荒。于是幕府放粮救荒。大家都去取救济粮,就是池田家不去,因为“拿那里发的粮食不合道理。我们就是吃草也总能活下去”。池田认为,这个传说虽有后来人添加的色彩,但是,反映了他们家族的某种性格。
    大作的父亲继承了家庭的这种“倔”传统。果断决行,少言寡语,大凡做事,就认准一条路走下去,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决不回头。同时也要求孩子们,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做好。
    有一次,幼年的大作在池塘边玩耍。夏秋之际的关东地区(东京一带)蓝天白云、和风丽日。海水是青色的,树木依然带着浓郁的绿色,这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年幼的池田大作,自然也免不了受大自然的吸引,看着那在蓝天上忽上忽下飞舞的蜻蜓,几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追赶着想要抓住蜻蜓问个究竟,结果,蜻蜓没追到,他却一下子落到了路边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虽说并不很深,但落下去,还是没过了他的头顶。大作不断地挣扎,一瞬间,感觉就要不行了。当时,他的父亲正在旁边。看见儿子落了水,在水中扑腾挣扎,快沉下去了,却毫不慌张,冷静地下水,把大作救上岸。此时大作已经失去了知觉。后来,大作这样回忆:在自己已经绝望时,感觉到两腋下有一双大手插了进来,身体不知怎么就被举起来了。“那是父亲。我在梦中抱住父亲,想,有救了,便一下子失去了意识。当有知觉时,已经躺在房间里了。”
    后来,医生也被叫来了,但是在这期间,子之吉一句话也没说。
    这位父亲对子女们的要求非常细致和严格。比如,打扫卫生,必须把家中所有的地方都擦得一尘不染。日本的房子有许多纸糊的窗,他要孩子们必须把每个窗格子都擦得干干净净,如果用手指抹一下,发现有点灰尘,那就免不了挨一顿训斥。
    子之吉在大作小学二年级时得了病,一直卧床,前后长达五年。即使生活难以自理,周围的亲朋都伸出援助之手,他还是顽固地拒绝:“麻烦了别人,你们长大了就抬不起头。就是舔盐巴也别接受援助。”这就是他的话。
    由此可见其性格之一斑。
    大作的父亲在文化观念上,也和当时一般的日本人有些不同。他不受当时日本社会风潮的影响,没有那种盲目的日本自大狂,对于朝鲜和韩国比较有好感。他坚持认为,朝鲜的文字是非常好的。大作很小的时候,他就教大作朝鲜语的发音,所以,长大以后,大作还记得。
    他到过朝鲜半岛,不止一次地提到,釜山的夜景,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也许那块土地在他心里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这一些,都对池田大作的思想观念和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活是现实的。父亲病倒,失去了主要的支撑者,池田家的家业彻底地衰败了。家庭落入了贫穷的沟底,有时连维持日用开支的钱都没有。有一次,一个亲戚来看望卧床的子之吉,留下了100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万日元吧),大作的母亲非常感动,一直记着这件事。直到大作长大,还叫大作报答那个人。
    大作的母亲是个勤劳的妇女,坚韧,乐观。
    她是当时东京“古市场”(现在大田区)一个农家的女儿。1915年和池田大作的父亲结婚。此后,就一直默默地和丈夫一起支撑着这个家。
    冬天,是海苔采集最忙的时候,早饭是在凌晨2点前后,午饭在上午10点,晚饭在下午5点左右。在午饭和晚饭之间,还要准备一顿点心。作为海苔业家的主妇,要做好这些,起早摸黑乃是家常便饭。母亲常常连吃午饭的时间也没有。不仅如此,她也要和男人一样,驾着采海苔的小船,出海采集。
    虽然如此,大作很少看到过母亲愁眉苦脸的样子。她一生生育了七男一女,还从亲戚家领养了两个孩子。要养大这么多孩子,可想而知,决不是件容易的事。池田大作后来这样回忆自己的母亲,她“一直在劳动,家务的针线活也从不停手”,“手上一直都裂着口子,刚过五十便已经满头白发”。
展开
目录
序章
一、海风的洗礼
东京湾边的弃儿
小学时期
学徒的血
空袭战火下的废墟

二、大地的足迹
战后的日子
创价学会和恩师户田
《少年》杂志
爱情之花
走出困境

三、事业的追求
学会的发展和《三国演义》
关西的前线总指挥
北海道的抗争
户田会长之死

四、磨炼和担当
大阪选举事件
在拘留所的日子里
法庭上的斗争
重任在身
创建创价大学

五、环球瞩目的声音
环球之旅
和欧洲思想家的对谈
振聋发聩的提议
和汤因比的对话

六、中日友好的桥梁
在恢复中日邦交的潮流中
永生难忘的会见
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
周恩来“夫妇之樱”
和中国各界人士的交往

七、世俗和宗教的旋涡
“妨碍出版”事件
《月刊笔》事件和“莲宗破门”
“强奸”事件

八、在世界的舞台上
克里姆林宫的讲坛
和基辛格的对谈
面向美洲的第三世界
献给非洲的颂歌
和戈尔巴乔夫的交流

九、文学和艺术的沙龙
法国文学中自由和正义的呼唤
俄国文学中对人性的思考
和印度文化的共鸣
和金庸谈中国文学
诗歌和情感
摄影和音乐中的美

十、对文明的思考
对联合国的建议
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现实的战争和历史问题
直面人生
思想的归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