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历史拐点
是附和还是反对“两个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也事关邓小平的政治命运。粉碎“四人帮”9个月之后,邓小平艰难复出,“轻松亮相”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现场
一位普通教师的手,首先牵动历史的帷幕;“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打响真理标准讨论的第一枪。“凡是派”震怒发难,大讨论险象环生,危难之时邓小平拍案而起
陈云的率先“一炮”,改变了中央工作会议的中心思想与会议进程。闭幕式后会议仍在进行,新时期“遵义会议”的“主题报告”提前宣读
拨乱是为了反正,把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面对世界著名记者咄咄逼人的提问,既反右又反“左”的邓小平声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第二章 杀出血路
一间小茅屋签订生死契约的18位社员,扛起了中国改革的第一面大旗,引发了农村又一次包围城市的大变革。总设计师一分钟的沉默之后,勾画出“小康中国”的概况
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力主杀开一条血路为打开国门“练兵”。5年后,特区最尊贵的客人发现,这里开始创造的是一个新的奇迹
第三章 铁血长城
一个普通院落的院门准时敞开,一辆“辰5”字号车牌的黑色高级轿车正点驶入……沙场点兵。看到军姿雄壮的阅兵式,邓小平笑了
声音此起彼落,由一个方阵到另一个方阵。看到这支经过战火的洗礼、动乱的冲击而又重新迈开大步前进的英勇顽强的军队时,他满意地点头微笑
“我说国庆、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犹如平地惊雷的战略决策已在他心中酝酿成熟——裁军百万以“消肿”,锻造雄师劲旅
第四章 伟大构想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关握手言和,中苏对峙终归解冻。“世界公民”邓小平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和传奇变幻的外交实践
在邓小平的胸怀里,香港问题被摆在了一个绝妙的位置。经过一番思量,英国外交部最终确定由当时的香港总督麦理浩来担负投石问路的任务
锋芒毕露的“铁娘子”在会谈中碰上硬钉子,以致神情恍惚而在大会堂门外摔了一跤。邓小平很清楚地读出了对手立场的微妙变化,适时地给英方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曾路过、曾停留并亲手描绘香港回归蓝图的邓小平,在香港回归的4个多月前离开了自己所眷恋的世界,再也不能重新踏上这片已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土
第五章 政治嘱托
“为什么退下来?因为中国现在很稳定。退就要真的退,百分之百地退下来。”这是邓小平的“战略安排”。临别时,江泽民与邓小平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一边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市貌,一边嘱托身旁的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作为一个战略家以其独特的视角看出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
车轮滚滚。专列上的主人公,是共和国一位并不普通的普通公民。车至武昌,他有话要讲,言简意赅。车到长沙,那严肃的眼光隐含着一丝微笑。车抵深圳,老人毫无倦意:“想到处去看看。”
谈笑风生,有时一两句幽默的话语,引得大家发出一阵阵笑声。得知有的竹子是悄悄从成都“弄”来的,他开玩笑说:“这也属知识产权问题啊,我是四川人,要你们赔偿啊。”
一路风尘仆仆,处处妙语连珠,使神州大地上又一次春潮涌动。群众踮起脚尖欢呼着……一篇文章一炮打响,曾名不见经传的陈锡添因此一跃成为中国新闻界名人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取消中顾委。他说:“大会开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望着年富力强的党中央书记江泽民,88岁的邓小平高兴地笑了
第六章 桑榆暮景
沉默而且幽默的邓小平,个性中却有着矛盾的和谐。“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输了也有味道。”这位乐山而且乐水的“高级桥牌迷”,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铁杆球迷”
他的生活很有规律,严格按自定的作息制度运行。喝酒可以说是邓小平的一种嗜好,但他从不贪杯。这位中国的“头号烟民”说戒就戒,放下就没有再抽
邓家这个大家庭里,老爷子是家庭的核心,背后的“秘书”则是家庭的中心。和孩子们在一起,邓小平总是无比开心。他平常说话不多,但跟小孩子可有话说了,逗呀、抱呀……
爱穿“小鞋”的邓小平,对工作人员比较随和、关心,对下级他有着同志般的体贴与关照、朋友般的真诚与谅解。如果身边工作人员经济上有困难,他总是尽力给予帮助
第七章 遗爱九州
一代伟人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家人与中央高层对此高度保密,医疗专家全力挽救。奇迹到底没有出现,卓琳声声哭喊“老爷子”,可是他什么也听不见了
噩耗随着电波传遍神州,中华儿女一片哀恸。这一刻,多少人的泪水打湿了衣襟,多少人的心灵被深深撼动。“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可是他老人家走了。”
周南两度泪洒灵堂,马万祺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哀思绵绵绕宝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者走了,他的心愿变成了遗愿,他的遗愿正在一步步兑现
安南久久凝视着小平的遗像,默默哀悼。不幸的消息牵动了世界的神经,华人华侨及各国政要、国际友人等纷纷表达缅怀之情,整个世界与中国同哀。
胸前戴着自制的白花,举着连夜赶制的横幅,在早春的寒风中伫立。从五棵松到八宝山短短两公里的路程,沿途两侧站满了悲泣的人群,洒满动天撼地的痛惜之情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与“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两个心愿,成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遗愿。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卓琳替他兑现了这心中的梦想
附: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