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3873
  • 作      者:
    刘毓庆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长期以来,史学界基本上有一种共识,认为炎帝神农氏起源于陕西宝鸡。其主要根据是《水经注》中关于姜水的记载与此地发现的彩陶。然而在先秦文献中却找不到任何根据。《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则根据大量新资料提出了炎帝神农氏起源于太行山地区的观点。其主要证据是,第二,先秦文献中有关炎帝神农氏族的活动记载,几乎全部集中在太行、太岳之野,他处则鲜见。“炎帝以姜水成”的姜水,实即《山海经》所言的太行山中又名郯水的姜水。第二,太行太岳之野的上党地区,方志、碑刻中有大量关于炎帝的记载,数量、范围皆居全国之首。第三,太行山周边地区,至今存有数十处炎帝祭拜遗迹,并有大量相关的信仰与习俗,涉及岁时风习、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生产活动多方面,堪居全国之首。第四,最早的农业考古遗址,集中于太行山地区,其时间之早、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在此基础上,《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又提出了黄帝为草原民族的观点,认为炎、黄之战,是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间的一场大冲突。战争之所以在河北涿鹿(今长城脚下)发生,正是因为这里是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导致战争的原因与气候恶化有关,战争的结果促进了炎黄二族的融合。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毓庆,山西省洪洞县人。1981年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6年晋升为副教授,199b年晋升为教授。 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先秦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获博士学位,返回山西大学任教,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任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著有《古朴的文学》、《朦胧的文学》、《泽畔悲吟——屈原:历史峡谷的永恒回响》、《雅颂新考》、《诗经图注》、《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诗经百家别解考》(第一作者)、《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历代诗经著述考》(分先秦至元代卷、明代卷两卷)、《诗经讲读》(合著)、《诗义稽考》(第一作者)、《汉字通用声素研究》(与人合著,第二作者)等十余部学术专著。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民族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现为山西大学教授兼国学研究院院长、文学院院长。社会兼职有: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是作者多次深入山西上党地区有关县市进行实地考察后的研究结果。作者抓住阻碍中国上古史研究深入的要害问题,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入手,根据经典文献、方志碑刻、田野资料、考古发现这四个方面,对炎帝神农氏的起源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这就使得数量众多、极具历
    史价值的资料又有了新的意义,从而使许多难以说明的重要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神农、炎帝关系的文献考察
    在古籍中,凡与于三皇之列与伏牺并称,或言“王天下”者,皆称“神农”而不称“炎帝”;而列于五方帝之中者,则称“炎帝”而不称“神农”。神农与炎帝分属于两个时代。神农氏当是在上古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众多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原始族群之外,凸显出来的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产方式的群体,代表着农业生产发生与发展的时代。而炎帝则是一个带有宗教性、政治性的称号,代表着原始宗教形成与神权意识开始膨胀的时代。其后炎帝族与神农氏的融合,使二者合为一体,出现了“炎帝神农氏”之称,并将二者的传说混在一起,难以别择。其可知者,“炎帝”之称晚于“神农”,史称“炎帝”者乃神农之后。
    在神农氏研究问题上,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关于炎帝与神农关系的问题。在古今史学界占主流位置的是“炎帝即神农说”。如《吕氏春秋》高诱注、《孟子》赵岐注、《左传》杜预注,以及皇甫谧《帝王世纪》、苏辙《古史》、司马光《稽古录》、罗泌《路史》、袁了凡《纲鉴》、马辅《绎史》、徐文靖《竹书统笺》、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还有一些通俗历史读物等,皆以炎帝、神农氏为一人。但这一说法,从古到今皆受到过严峻挑战,特别是近来,遭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怀疑。因而我们首先需要对此一问题进行清理。
    一、“炎帝非神农氏说”的提出及其合理性
    《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正义有如下一段话:
    《帝系》、《世本》皆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谯周考古史,以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
    在《礼记?曲礼》正义中又说:
    谯周以为,伏牺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是不当身相接。谯周以神农、炎帝为别人。
    这可能是古书中关于炎帝神农问题争论的最早信息。《帝系》疑指《大戴记?帝系篇》,但今本《大戴记》无此文,故张澍粹辑《世本》将此认做是《世本》的《帝系》篇。《世本》,刘向以为是古史官明于古事者之所记,刘知几以为是“楚汉之际,有好事者”所为,司马迁作《史记》时,这曾是一部重要的参考书。这就是说,早在司马迁以前,就有了神农炎帝为一人的观点。谯周是三国时人,他认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肯定有他的依据。除我们现在见到的《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夷吾所谓“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之外,一定还有更多的古史资料可供参考,故而他在对古史进行了一番考证研究之后,有了不同于《世本》的结论。
    最善于对上古史做系统整理工作,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可是他在《五帝本纪》中,对神农、炎帝却作了混乱不堪的简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成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在一段话中,一会儿炎帝,一会儿神农,一会蚩尤,这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实难理清。清儒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曾对上古关于炎黄记述的混乱状态作了如下的辨析:
    《汉书’律历志》以炎帝为神农氏,太嗥为包羲氏,后之学者编纂古史皆遵之无异词。以余考之不然。《易传》日:“庖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是庖羲、神农在黄帝之前也。《春秋传》日:“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炎帝、太雎在黄帝之后也。庖羲、神农在黄帝之前,炎帝、太嗥在黄帝之后,然则庖羲氏之非太皞,神农氏之非炎帝也明矣。《史记?五帝本纪》日……夫神农氏既不能“征诸侯”矣,又安能“侵陵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战然后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两称神农,皆不言炎帝,后文言征战,凡两言炎帝,皆不言神农,然则与黄帝战者自炎帝,与神农氏无涉也。其后文又云“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又不言炎帝,然则帝与黄帝之前者自神农氏,与炎帝无涉也。《封禅书》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夫十有二家既有神农,复有炎帝,其为二人明甚,乌得以炎帝为神农氏也哉!
    崔述得出与谯周一样的结论,认定炎帝与神农为二人,就其所依据的材料而言,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其实从司马迁的记述中也可以看出,他自己对此一问题已经不甚了了,一方面看到了炎帝为神农氏的明确记载,一方面又接触到了分炎帝、神农为两人的历史旧账,故只好依据不同的材料来源,保持原来的记述,原署做“神农”者仍作神农,署做“炎帝”者仍作炎帝。这应该说是一种最慎重的做法了,也是司马迁对待历史记载的一种惯用手段。但从他的思想倾向上看,是比较同意炎帝即神农氏的,故将二者组织在了一段记载中。
    我们认为,“炎帝即神农氏说”与“炎帝非神农氏说”,这两种传说,必皆渊源有自,绝非后人臆说。“炎帝非神农氏说”有相当的合理性。其主要根据有三:
    第一,在现存先秦典籍中,神农、炎帝皆分别出现,如《左传》、《国语》、《山海经》等书中,有炎帝没有神农,《周易大传》、《孟子》、《庄子》、《韩非子》、《商君书》、《战国策》等,有神农而无炎帝。无一处明言“炎帝即神农氏”者。
    第二,有的书中,虽二人皆出现,但却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如《吕氏春秋》,“炎帝”出现三次,分别见于《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都是日:“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神农”一名则出现十三次,分别见于《情欲》、《尊师》、《季夏纪》、《诚廉》、《必己》、《知度》、《慎势》、《执一》、《离俗》、《上德》、《用民》、《爱类》等。其中有五次与“黄帝”并提,三次言农业之事,三次言其有天下,一次与“五帝”并提,一次与尧舜并提。在这里,“炎帝”是作为神祗出现的,神农是作为古之圣王出现的,其间也显然是有别的。
    第三,《史记?封禅书》篇记管仲言:“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史记》所抄为《管子?封禅篇》文,此文今佚。郭沫若《管子集校》(三)引洪颐煊云:“《封禅篇》唐初尚未亡。《史记-封禅书索隐》云‘今《管子?封禅篇》是也’。《尚书序正义》、《礼记?王制正义》、《文选?羽猎赋注》引此篇‘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以下皆作《管子》,是孔冲远、司马贞、李善辈犹见之。”也就是说,这一段话当是先秦旧文。在一段话中分言神农与炎帝,其为二人甚明。《吕氏春秋?季夏纪》前言:“季夏之月……其帝炎帝”,后言“无发令而干时,以妨神农之事。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二者的区分也甚明显。
    由此而言,今之许多学者坚持炎帝、神农非一人,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在后来的记述中,会把炎帝、神农合二为一呢?难道这仅仅是史学家乱点鸳鸯谱?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世本》称“炎帝神农氏”,绝非没有根据。我们只要把文献中关于神农炎帝的记载做一全面分析,其间分与合的来龙去脉也就自可明白了。
    二、文献中关于神农的记载及其反映出的社会形态
    先秦及汉代人记述历史,往往有一种习惯,在迻译所据原始资料时,原初所署为炎帝者,即书做炎帝;原初署神农者,即书做神农,一般不改动其名称。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因此尽管一部分学者认为神农、炎帝二者无别,也确实有一部分材料,时冠以神农,时冠以炎帝,但大多记载还是有区别的。
展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神农、炎帝关系的文献考察
一、“炎帝非神农氏说”的提出及其合理性
二、文献中关于神农的记载及其反映出的社会形态
三、古籍中关于炎帝的记载及其宗教性质
四、神农与炎帝的重合及其合理性

第二章 神农氏起源于太行、太岳之野的先秦文献依据
一、关于炎帝兴起“姜水”的考证
二、关于神农树谷“淇山之阳”的考证
三、关于炎帝少女所在发鸠山的考证
四、先秦文献间接反映炎帝族群活动区域史料的考证

第三章 汉唐以降文献记载对“神农上党说”的支持
一、常羊山与上党羊头山之关系~
二、伊耆氏与上党古黎地之关系
三、烈山氏与上党谒戾山之关系
四、关于炎帝的称号及其与上党的关系

第四章 炎帝族与太岳、太行之野
一、关于岳与太岳
二、太岳山与羊头山
三、炎帝与羊头山关系的民间信仰根据
四、炎帝后裔在太岳、太行之野的分布

第五章 上党地区炎帝遗迹建筑及方志碑刻记载
一、上党及周边方志关于炎帝传说的记载
二、上党地区关于炎帝的庙宇建筑
三、上党地区有关炎帝的碑刻
四、历代文人关于上党炎帝传说的诗文著述

第六章 上党地区关于炎帝的传说及其相关的民俗
一、上党地区有关炎帝传说的考察
二、关于炎帝祭拜活动的考察
三、上党地区炎帝相关民俗的考察
四、上党炎帝传说与全国各地之比较

第七章 太行太岳之野地理生态环境对神农氏上党说的支持
一、太行太岳之野最具文明之巢的条件
二、太行太岳之野最具备炎帝尝百草得嘉禾的条件
三、太行太岳及其周边英雄神话丛生对文明发生的证明
四、太行太岳之野考古发现对“神农上党说”的支持

第八章 关于炎黄关系与炎黄之战的考察
一、黄帝与少典及北狄
二、黄帝与有熊、轩辕及昆仑
三、黄帝族的早期活动地望及东迁路线
四、炎黄之战的性质及战争发生地的考证

第九章 炎黄斗争的延续与炎帝族群的播迁
一、蚩尤的族属、地望及与黄帝之战
二、夸父、邢天及共工与黄帝族的斗争
三、九黎、三苗与黄帝族的斗争
四、炎帝族的播迁与四方岳山的出现
注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