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坛话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64862
  • 作      者:
    钦鸿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坛话旧》作者现任世界华文文学家学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南通《江海纵横》执行副主编。《文坛话旧》由1、文人交往:孟十还与鲁迅、温梓川与郁达夫、江村与曹禺、赵丹、顾而已等。2、作家风采:范泉不朽的文学业绩、蔡北华早期的左翼文化运动、诗人杨骚在上海、谢冰莹与左联及其他等。3、文苑散叶:关于张恨水笔名的旧说新证、许广平致郁达夫的一封佚信、欧阳予倩早期的小说创作、赵丹早年的话剧佚作等。4、文朋诗友:冰心与我的一段文字因缘、忆张超、香港诗人王一桃印象、纪念包子衍等4部分构成。
展开
作者简介
    钦鸿,原名钦志衍,笔名欣文、宋怀等。祖籍浙江长兴,1947年生于上海。南通市社科联《江海纵横》杂志执行副主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钦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先后撰写了百余篇文章散载于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以及新、马、泰、菲、日本等国报刊,并应邀赴东南亚四国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已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录》(合作)、《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合作)、《现代文学散论》、《文海钩沉》、《海天集——我看新马华文文学》、《遥望集——东南亚华文文学漫评》等著作。其中《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录》被著名教授贾植芳誉为“用笔名形式勾画出来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全史它对于开阔我们的文学视野,开掘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重大贡献”,《海天集》被马华作协主席云里风称为“中国作家研究马华文学作品的第一本专集,其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马中文学在交流上取得了重大收获。”他还担任《中国文学大词典》、《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台港澳与海外华人作家辞典》等大型辞书的编委。钦鸿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员、江苏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文化馆编委、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坛话旧》是作者近年来在三扇窗中所见所思的产物。顾名思义,这里所写的无非都是些文坛的旧事。但虽然是旧事,“真实”两字却是不敢稍有背离的。如作者写文坛师友冰心、周锦、范泉等人的文章,都是出诸内心真实的感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才执笔成文。写人如此,写事亦然。像《谢冰莹<女兵自传>的重版风波》等文,是作者在读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想,并且下了一番认真踏实的考证工夫,探明了事实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从而形诸文字的。
展开
精彩书摘
    鲁迅的培养 在东北青年作家中,除了萧军、萧红两位,恐怕要数孟十还与 鲁迅的交谊最厚了。查《鲁迅日记》,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9 月,鲁迅与孟十还的联系达85次之多,其中“得孟十还复信,即复” 的记载比比皆是,可见鲁迅对他的重视。 1934年,孟十还开始倾力于苏俄文学译介工作。这时,他注意 到鲁迅等人创办的《译文》月刊,有关苏俄文学的作品、评论、插画 占有很大比重,遂把自己第一篇译作《我怎样写作》寄给鲁迅。而 鲁迅创办《译文》,目的之一就是要多多译介苏俄文学作品和革命 文艺理论,因此对孟十还的来稿自然特别关注。从此,两人密切往 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鲁迅对孟十还总是有信 即复,耐心地解答他提出的各 种问题,尤其在译题的选择上 给予切实的指导。鲁迅告诉 他,选题要避免与人重复,像 “托翁《安那·卡列尼那》中国 已有人译过了,虽然并不好, 但中国出版界是没有人肯再 印的”,所以还不如选译其他 的书为宜。由于当时进步文 艺不见容于政府当局,译介苏 俄文学难度较大,鲁迅便建议 他适当避开“犯忌”的作家,如 法捷耶夫、卢那察尔斯基等, 而选译柯罗连科、乌思宾斯基 等人那些“较古之作”,或者 “普式庚小说”,以免于“见官 碰钉子”。 1934年11月,孟十还译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五月的夜》,想 请鲁迅为他写个后记。鲁迅复信道:“后记还是你自己做罢,不是 夸口,自说译得忠实,又有何妨呢?倘还有人说闲话,随他去就是 了。”鲁迅鼓励他大胆实践,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做好译介工作。 鲁迅还多次提醒孟十还,要自觉地从读者角度思考问题,使自 己的译作适合于读者的需要。在鲁迅主持的《果戈理选集》中,有 一册由著名翻译家耿济之承担翻译,对他的译稿,鲁迅同样严格要 求,毫不马虎。他告诉孟十还,耿济之的译稿如果有错,也必须作 彻底修改,“因为译书是为了读者,其次是作者,只要于读者有益, 于作者也还对得起,此外是都可以不管的”。鲁迅的话,如点点春 雨,滋润了孟十还的心田。 在向年轻的孟十还传道授业时,鲁迅是把他看作可信赖的朋 友和有希望的译者的。孟十还也不负鲁迅的期望,对他的言传身 教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而迅速地成熟起来。他工作勤勉,成果 丰饶,几乎每期《译文》都可以看到他的名字。在鲁迅的培养下,他 逐渐成为当时文学翻译界的一员骁将。 温馨的爱 对于孟十还来说,结识鲁迅是他极大的幸运。鲁迅给予他的 支持、引导以及温馨的爱,在他心灵上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孟十还酷爱美术。有一次,他在友人家里看到鲁迅编选的木 刻画集《引玉集》,那精致的装帧,出色的构图,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不禁摩挲再三,爱不释手,却又不好意思向鲁迅讨取。后来,鲁 迅偶尔从萧红处获悉此事,当即题签寄赠于他,并附短简云:“尝闻 ‘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那么,好书当然该赠书呆子。寓里尚 有一本,现在特以奉赠,作为‘孟氏藏书’,待到五十世纪,定与拙译 《死魂灵》,都成为希世之宝也。” 鲁迅非常欣赏孟十还的才华,曾多次向友人推荐云“孟君的译 笔很好”,想让他得到更多文学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1935年1月,孟十还稿费收入较多,胡风等友人乘机敲他“竹 杠”,孟十还也不推却,便在明湖春饭店请客。当晚,鲁迅和许广平 携海婴前往赴席,到场的还有胡风、绀弩、茅盾、黎烈文等,共14 人。其实,鲁迅并不热衷于吃饭,但为了帮助孟氏广结文缘,不仅 自己一家人均去助兴,还很负责地将请柬转寄茅、黎两位,叮嘱他 们务必参加. 鲁迅也从来没有狭隘的 意识,不像某些出版家那样, 把有才华的作家垄断起来,不 许别人染指。对自己所欣赏 的孟十还,鲁迅既竭诚欢迎他 的译作,同时也鼓励他为其他 刊物写稿。有一次,良友图书 公司的郑伯奇遇见鲁迅,表示 想请孟十还为他主编的《新小 说》月刊译点短篇小说。鲁迅 很是高兴,次日便写信告诉孟 十还,并建议孟氏主动“去访 他一回,接洽接洽”。信中抄 上良友图书公司的地址,还提 示道:“公司的办公时间是上 午九点起至下午五点,星期日 上午休息。去一次自然未必 恰能遇见,那么只好再去了。”言之谆谆,不厌其详,足以看出鲁迅 待人的真诚。 、鲁迅所以热心支持孟十还为《新小说》译稿,是有自己的考虑 的。他以其丰富的阅历,深知无论哪个书店老板,对作者“手段都 是辣的”,作者倘若“卖稿集中于一个书店”,就会被这书店“支 配你的生活”,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鲁迅主张作者们投 稿面宽一些,以便从多方面取得稿费,使自己在进退裕如中谋求 发展。 心有灵犀一点通。孟十还一面继续与《译文》保持紧密的联 系,一面遵照鲁迅的指点广泛投稿。从1934年末起,他先后在陈 望道主编的《太白》、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绀弩等主编的《海燕》、 靳以等主编的《文季月刊》、黎烈文主编的《中流》、茅盾主编的《烽 火》等刊物发表了众多译作,为苏俄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作出了自己 的贡献。 合作翻译果戈理 合作翻译果戈理作品,是鲁迅与孟十还友谊史上重要的一页。 鲁迅早有系统翻译果戈理作品的计划,却苦于势单力薄,始终未能 付诸实施。所以,当他收到孟十还寄来果戈理短篇小说《五月的 夜》译稿时,不由得心池波动,久久不能平静。他给孟十还复信日: “果戈理虽然古了,他的文才可真不错”,“中国其实也该有一部选 集”,但这“虽是一个平常的梦,也很难实现”。 话虽这么说,鲁迅的心一直很热。正好这时译文社同仁筹划 与生活书店合作出版《译文丛书》,于是鲁迅便函约孟十还共同商 量,准备翻译出版一套《果戈理选集》。经过多次磋商,确定选集共 分六册,分别为《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德》、《鼻子及其他》、 《巡按使及其他》、《死魂灵》(第一部)、《死魂灵》(第二部),并在孟 十还主编的《作家》月刊上登出了广告。孟十还对此十分积极,很 快译完了《密尔格拉德》一书,鲁迅则扶病译成《死魂灵》(第一部)。 后来由于情况变化,这套选集改由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 版,但只印出了孟十还和鲁迅翻译的两册。 在鲁迅翻译《死魂灵》(第一部)的过程中,孟十还竭力给予协 助。鲁迅为了译好《死魂灵》(第一部),多方搜求各种版本的插图, 以作参考。曹靖华闻讯给鲁迅寄来一套梭可罗夫作的插图,但仅 12幅,并不完整。P6-9
展开
目录
文人交往
孟十还与鲁迅
季自求与鲁迅、周作人的一段交往
王尘无与鲁迅
温梓川与郁达夫
郁达夫与张紫薇
谢冰莹与魏中天的深厚友谊
李健吾与华铃的师生情
尤其彬与茅盾、丰子恺的交往
张謇与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与吴我尊
欧阳予倩与盖叫天
江村与他的文坛师友

作家风采
范泉不朽的文学业绩
诗人杨骚在上海
蔡北华早期的“左翼”文化活动
诗人魏晋早期的革命文学活动
谢冰莹与“左联”及其他
谢冰莹何以没有返回祖国大陆
谢冰莹写日记
东北作家孙陵轶闻
徜徉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女作家张明
师范:海峡彼岸的一股“野风”
海峡彼岸的南通作家沙漠
台湾诗人朱沉冬
冯雪峰帮助青年作者的一件往事
姚江滨及其《中华万里行》
现代诗人叶平林
与鲁迅交往前的金溟若
与蒋锡金夫妇聊天
蒋锡金不是“左联”作家
“笔名大王”陈玉堂

文苑散叶
张恨水反对白话新诗的早期佚文
关于张恨水笔名的旧说新证
也为章衣萍辨诬
许广平致郁达夫的一封佚信
巴人写于南洋的佚作《无言抄》
温梓川的游记《冬天里的伦敦》
谈笑有鸿儒:温梓川的文坛回忆录
温梓川晚年的《郁达夫别传》
欧阳予倩早期的小说创作
欧阳予倩的白话小说《枯树》
赵景深对青年作家的提携
内山完造的两次南通之行
赵丹早年的话剧佚作
胡风的一次住房纠纷

文坛风云
徐转蓬与何家槐关于创作问题的笔战
谢冰莹《女兵自传》的重版风波
范泉痛悼素不相识的蓝明谷
上世纪初关于白话新诗的一场论争
年至年马来亚华侨文化界对鲁迅的纪念
年泰华文坛纪念鲁迅活动纪实

文朋诗友
冰心与我的一段文字因缘
高山流水思范泉
我与台湾学者周锦的交往
香港诗人王一桃印象
王一桃印象续记
纪念包子衍
忆张超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