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龙溪村家子到美欧洋博士<br> 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文化追求<br> 林语堂出生于鸦片战争爆发后55年,辛亥革命前16年,即1875年的10月10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那时,清朝的封建统治已经走到日暮途穷境地。林语堂出生的那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将中国的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四面八方的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加紧进行侵略和掠夺的罪恶阴谋。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了救国图强,发动了维新运动。在林语堂出生的后三年,即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实行“戊戌变法”,但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镇压下遭到惨重的失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此起彼伏。1896年以山东的大刀会起义为前奏,到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形成高潮,以农民为主的反帝大军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联合进攻下失败。清政府屈膝妥协签订了“辛丑条约”,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地化。中国人民是在血和泪之中迎接20世纪到来的。<br> 林语堂的祖籍是福建省南部的漳州(又名龙溪)。其祖父是漳州北郊五里沙村农民,1864年太平天国军朱利王部进入漳州时,随军做挑夫而不知所终。他祖母改嫁,他父亲及叔伯仍不改姓。那时,基督教已经传入漳州,林语堂祖母成为早期入教的教徒之一。其父也跟着信教,名叫林至诚,含有笃信基督意味。林至诚9岁时失去父亲,年轻时就靠出卖劳力、做小商贩为生。据林语堂回忆,他父亲“是自力更生的人。他曾在街上卖糖,也曾卖米给囚犯,利润很高。他还将五里沙的竹子卖到漳州。两地十英里或十五英里左右。他肩膀上有一道扛竹竿造成的凹痕,一直没有消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