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最近有点烦
金銮宝殿里的道光皇帝最近有点烦,当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战败了!难以想像地战败了!朕并不稀罕什么万邦来朝,但今天叫我大清颜面何在?想我先帝爷圣祖仁皇帝(康熙帝)“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而今天朕却“站在风口浪尖,没有紧握住日月旋转”,让朕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可恶的林则徐!可恶的伊里布!可恶的英吉利!“听说英吉利女主刚刚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她有婆家没?其夫姓甚名谁,哪个地方的?在该国担任什么领导职务呢?前来我邦滋事的英军将领官职是女王所赐,还是他们自己私封的?”
哈!哈!哈!战败了,天朝“英明领袖”道光皇帝没有思考敌方军队人数多少,将领为谁?使用什么武器?远道而来后勤补给如何解决?英吉利综合国力强我多少?他们何以以少胜多,而且胜得如此干脆利落?而是提出了令古人今人齐声说n0的弱智问题。问题是,这么弱智的问题,不说扬威将军奕经回答不好,就是全大清的知识分子加一块,也解析不出个所以然。大清遭遇大英,那是鸡遇上了鸭。
唉!拥有4亿勤劳勇敢子民、80万常备军、1300多万平方公里江山的大清帝国被一个小女人领导的蕞尔小岛上的蕞尔小国给打了,被迫签下不情不愿的((南京条约》。这个小女人名叫亚历山德拉?维多利亚,后来被称为“欧洲的祖母”;这个蕞尔小岛叫大不列颠岛,到现在全部国土面积仅24万多平方公里,略相当于当今共和国的一个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蕞尔小国叫英吉利,当时全部人口2200万,陆军14万,加上用于内卫的自卫军,算是有20万常备军。此次来我大清闹事的英军,首发阵容海、陆军才6000—7000人,愣是让我大清一败如水,真是时运不济啊!
身为帝国法人,道光皇上不郁闷能说得过去吗?大清,一直以全球老大自居。现在可好,突然从不知名的角落里跳出一个英吉利,频频来大清国门口耀武扬威;这还不算,竟然带着队伍直接打进来了;打进来还不算,硬逼我天朝大国签订一个劳什子条约,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南京条约》当初叫清英《江宁条约》。总计十三项条款,有割地、赔款、释放英囚、赦免汉奸、大英与大清国体平等、五口通商、废除广州行商、制定新关税等多项内容,无疑是一项苛刻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中国古来就有“城下之盟”一说,一个战败者还能有多少好果子吃?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南京条约》的全部条款都是不平等的。
具体看,比如割地、赔款、赦免汉奸,它是真正的不平等;至于平等国交,是平等的;比如通商,不能说是不平等,英国奉行自由贸易主义,把这种理念应用到中国沿海,条约规定“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就是反对跟政府指定的官办贸易垄断机构打交道。以今天的国际关系准则来说,一个国家选择何种方式对外贸易,是自己主权内的事。英方强加于大清,是强权的表现,还不能说是不平等;还有纳税,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由部颁发晓示”,就是指英商纳税应由大清政府制定统一的标准,事实上把深深植根于中外贸易中的地方职能部门捞外快和收小费等一整套敲诈勒索的潜规则从法律的角度予以废除,是在助我大清反腐败和建立近代海关贸易规则。比如释放英俘,以我大清当时的思维而言,我们古代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可你这英囚是俘虏,是放下武器的蛮夷,对你还讲什么人权?“40万赵卒统统活埋”我们古已有之。只要是英国人统统的抓,高兴了,“向两江总督同志学习”,对英俘剥皮抽筋,制成马鞭,还能“东临碣石有遗篇”风雅风雅;更严重的是,大英与大清国体平行、官员平等,照会上凡出现道光皇上要抬格两字的尊荣,维多利亚女王也得享受,中英两国官员文书往来,得按官员相应级别平等对待,简直是在造反!
大清所谓的平等,就是其他国家都得在他面前当下人,都得认大清为老大,否则不叫平等。英国政论作家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说的:“所有的动物都平等,但有一种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大清,就是动物庄园里要求更平等的那种动物。
大清开国206年,一直雄视天下,所向披靡,哪受过这等窝囊气?当时的江苏布政使(巡抚之下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省级干部)李星沅看到《南京条约》的钞本,他不怎么心疼割地赔款,最烦的是“夷妇与大皇帝并书”这一条。臣子烦,道光皇帝也烦,如果说夷国的国王是个男的,面子上好歹好看些。现在可好,让一个“区区夷妇”与我平起平坐,这脸可是丢到国际大舞台上了。可怜的道光皇帝无缘看到亲历这场战争的英国海军上尉宾汉所著的《英军在华作战记》,如果他看到了,定然“怒发冲冠,凭栏处”,因为这个英国大兵在作战记的末尾强调:
“没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否认中国已经俯伏在英国女王的脚下!”
“中国被一个女子征服了!”
晕!俯伏还不够,俯在人家黄毛夷妇脚下,道光皇上要吐血了!
《南京条约》签订时,道光已是61岁老爷们了,那是不仅“知天命”而且“耳顺”之年,就是乡间普通百姓也为人精,更何况我大清“无限圣明”皇帝?而维多利亚仅是个23岁的丫头。你说一个61岁的大老爷们,对付不了一个23岁的丫头,这道光怎么混啊?
展开
中国社科院西方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友渔
此书写鸦片战争,还原了一个历史真实;主要地透视到了战争背后的文明冲突。生动风趣甚至调侃的语言,严肃认真地说出了大清王朝早已是“事业不乾隆,万事不嘉庆。前途不道光”的前因后果。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
国家和企业一样,一个先进的激励机制胜过无数次道德说教。作者通过中、英、日、美、法大历史的对撞,反复向我们讲明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
中国国家IT实验室主任、博客网董事长 方兴东
作者以小说的笔法娓娓道出一部纵横天下的史论作品。虽然我不尽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一段我们曾经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由于作者跳出了“道德”谴责和“国力”强弱的思维习惯,令人耳目一新。
西南证芬总裁 范汉熙
历史不是用来谩骂的,而是用来借鉴的。一个正黄旗满族后裔发自内心地对你说:文章很不错。南无阿弥陀佛!
博客中国网 网友
历史观正确。才能洞察历史,给今人以教益。否则,就会重蹈×××之流匍匐在专制思维脚下、对封建帝王顶礼膜拜的覆辙。对博主的批判精神,深表敬意。
新浪网网友 “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