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传统与变迁:插图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07948
  • 作      者:
    (美)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
  • 出 版 社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西方,费正清是中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在中国大陆,费正清每部中国史著作的引进,都无不成为煊赫当时业界的大新闻。其作品不仅为知识人追购,更成为社会热潮出现在很多普通读者的书桌上和书架上。“费正清热”曾经影响整整一代学人,以至于很多史家学子,在撰史立言时以影从于费正清为一时风尚。当此时下,这位西方中国史泰斗已经逝去近20年,费正清风格也不再是一种时髦。然而,芳菲散尽,风骨犹在。历史本身绝不会褪色,费正清的史著也历久弥新,成为恒久阅读的经典。
  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中国:传统与变迁》是费正清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作者其他作品相比,这部著作以平易浅显、篇幅精当的特质而成为初读国史的首选和深度阅读的必需。本书叙事时间横贯华夏人文初始至20世纪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其论述精当、记录简约、体系完整,深显费正清之神韵,是费正清唯一可以称作简明中国通史的著作,《国史十六讲》作者樊树志教授在著述中对本书极为推崇并频加引用。兼之此次重新设计改版,佳文美图,姣容丽妆,使读史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愉悦。
展开
作者简介
  费正清 ( John King Fairbank)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
  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主要著作:《美国与中国》、《伟大的中国革命》、《观察中国》及《中国:传统与变迁》等,主编了《剑桥中国通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传统与变迁》是美国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的重要著作。本书洋洋三十余万言,上溯半坡、龙山远古中华文明,下迄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其吞吐涵纳端非大手笔莫办。在这样一部由外国人撰写的通史史论巨著中,固然颇多“文化误读”或隔靴搔痒之处,但也不乏旁观者的清晰认识。如作者采用“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视角,将中国封建社会划分为第一帝国(秦-汉)、第二帝国(隋-唐)及第三帝国(元-明-清)。这三大帝国时期与衔缀其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夏等短期政权一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当然,这是作者跳出“天命”、“五德终始”的圈子,从统治者个人因素(如宦官、外戚、党争)、经济和政治因素切入来透析这一历史怪圈的。
  费正清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不仅使我们从海外知名史学大家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事实上也为我们观察、了解西方思想提供了一面“潜望镜”。——“读史令人明智”,信矣夫!
  本书图文并茂,以西方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近3000年历史。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颇具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对中国历史的文化制度等在连续性和继承性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不可多得好书,让人对中华的历史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对中华文化之了解,不可谓不深刻。
  ▲我一直感觉我们处在自我的优越感里,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语表达,读了费氏的《中国:传统与变迁》,他的“汉族文化中心主义”似乎就是我要说的。我们引以自豪的期望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也许就有这方面的因素,还有我们经常的与别人比高下的时候,总忘不了把我们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拿出来助威,这就是高度的文化优越感。
  ▲ 费正清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大师风范以及风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览无余,有充分的学术资料,也有奥妙的个人领会。不论是初涉中国历史者,还是中国历史研究者,乃至政治家、企业家,同样能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传统与变迁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年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国内与边境上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相互谅解为基础。但谅解又必须以理解对方的风俗、思想及自我表现方式为基础。到做到这一点,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中西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自上一世纪以来意见频繁的接触当然有助于弥合这一差距,但某些其他因素反而扩大了这一分歧:首先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其次为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再者就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部分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偶然的原因,西方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形成一种远远优于中国的平衡,而这一经济上的差距铸成了(有时甚至还扩大)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尤其是美国,从未像中国那样在本土经历过战争,美国人的生活变迁属于循序渐进式而非革命性的突变,因此无论是其文化传统或其当代生活,均与中国人大相径庭。
展开
目录
出版说明
作者前言
译者前言
第1章 中国概况
一、 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二、 中国的地理环境
三、 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
第2章 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
一、 考古发现
二、 上古中国传统
三、 中国的文字
四、 商文化
五、 西周
第3章 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一、 东周
二、 诸子百家时代
三、 儒家与道家
四、 其他哲学流派
第4章 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
一、 秦帝国的建立
二、 汉承天命
三、 西汉思想与学术
四、 王朝的循环
五、 东汉
六、 中国第一帝国的灭亡
第5章 帝国的再生
一、 中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
二、 佛教的传人
三、 “胡人”重建帝国
四、 隋唐
五、 中央集权的复兴
六、 佛教的汉化
七、 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6章 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
一、 从古典时期到前近代时期
二、 晚唐
三、 宋朝
四、 商业革命
五、 社会与文化
六、 新儒学(理学)
第7章 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
一、 草原社会
二、 蒙古帝国
三、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
第8章 明代的国家和社会
一、 汉族文化的中心主义
二、 明代的统治
三、 明代的社会与文化
四、 对外关系
五、 明代的经济
六、 明代统治的结束
第9章 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
一、 满洲政权的兴起
二、 清代的统治
三、 中华帝国的晚期文化
四、 衰落的开端
五、 早期的中西交流
第10章 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
一、 传统中国对变革的反对
二、 学术与思想
三、 广州贸易体制的崩溃
四、 鸦片战争
五、 通商口岸西风东渐
六、 清末农民起义
七、 条约体系的完成
八、 清室的“中兴”
第11章 中国对西方的回应
一、 洋务运动
二、 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三、 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四、 条约体制下的经济发展
五、 早期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
六、 缓慢的现代化进程
第12章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
一、 外国侵入中国边境
二、 中法战争
三、 中日甲午战争
四、 对华的强权政策
五、 维新运动
六、 义和团起义
七、 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的回应
第13章 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
一、 晚清的改良
二、 辛亥革命
第14章 中华民国兴衰
一、 思想和文化的革命
二、 国民革命的背景
三、 国民党的兴起与执政
四、 南京政府的十年统治
五、 日本侵华
第15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 毛泽东成为共产党的领袖
二、 成立人民共和国
三、 通向社会主义的斗争
四、 “文化大革命”
五、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
六、 中国革命展望
新版书后:中国之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