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浪费值和爱情成熟度
生于1947年的台湾导演侯孝贤说,他发现现在好多年轻人,比起他们这一代,生老病死的周期和速度特別短、特别快,要快上好几倍,尤其是年轻女孩,花刚开,就谢了。所以在他反映台湾新人类生活和爱情的影片《千禧曼波》里,有一种出自长者的怜惜,和淡淡的悲悯。拍摄过都市边缘人生活的影片《我们害怕》(参见本书)的导演程裕苏,也说过类似的话:“有时半夜一两点路过那些Disco,看到有一群年轻人在灯下吃药,或者是喝醉了酒,眼光迷离地坐在路边,我都会觉得特別心疼,因为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是个问题孩子。如果他们看到自己拍的片子会感到一些温暖,我就成功了”。
女主人公Vicky高中没毕业,16岁就出来玩,没职业,没特长,青春是惟一可供她挥霍的资源。她每天跟一帮朋友泡Disco Pub,吃E丸,吸大麻,追求的是“high到那种境界”,常常半夜或靠近天亮才回家。她有美丽的外表和最in的穿戴,知道什么是现在最in的酒,抽烟的样子也很老练。她对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不会大惊小怪,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她和男友阿豪都离开了家,在台北租了一间房同居。阿豪同样不工作,没钱了就跟同学借,一次偷了父亲的劳力士,当了八万块。为了逃兵役,他曾故意把自己弄得很瘦,还一个劲地用安非它命,癮很大。Vicky和阿豪的关系很特別:阿豪爱她的方式,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占有欲,他每天守着Vicky回家,然后对她实行“例检”,内容包括检查她换下来的衣服、闻遍她的身体、翻遍她的包、看遍她的各种票据和手机中的通话记录,如此等等,查得仔仔细细,不厌其烦。Vicky早就习惯,麻木了似的,也不反抗,偶而被他问急了,甚至发展到他动手打她,她才会骂他“神经病,变态”。每次Vicky要离开他,他都有办法找到她,然后求她,她跑不掉,只好再回去,如此反反复复。于是她对自己说,存折上还有50万,等50万花完就和他分手。后来她真的做到了,咬牙斩断了他们三年的关系,阿豪痛哭一场。Vicky叫妈妈到阿豪那里去拿东西,她的衣服已经全部被他剪掉了,只给她留了一部手机,那是为了让他还能找得到她,她当然不会再用。
Vicky很快就跟了平常一起玩的捷哥。他和阿豪不同,有大哥的样子,很纵容Vicky,到处都带着她玩。捷哥在江湖上混,很义气,別人什么事情都找他,他也什么事情都管。有一回他的几个朋友有了麻烦,打电话找他帮忙,他半夜回家拿了枪匆匆离开,没有叫醒Vicky,等她一觉醒来,他已经秘密地去了日本,给她留了房门钥匙和他在横滨的电话。捷哥只说要在那里呆一阵子,其他Vicky不得而知,她等不到音讯,就去了日本,仍然没有见到捷哥的踪影,他会不会出什么事情?在电影剧本里,Vicky最后接到了捷哥的电话,她大喊着问他:“没事吧”,然后就哭了起来。
Vicky和阿豪身上,反映出了新人类一些主要的共同特征:他们基本上是一群大小孩,心理上过于晚熟,且拒绝成长,生理上过于早熟,且拒绝封闭;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受家庭、工作等等的约束,不喜欢、通常也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喜欢活在当下,喜欢“无目的的美好生活”,不喜欢考虑明天,并为其确立计划和目标;喜欢玩,喜欢尝试各种新潮、刺激的东西,不喜欢遵循各种传统或既定的方式行事;喜欢百无禁忌,喜欢呆在非黑非白的灰色中间地带,而这个地带在他们那里要比别人宽得多;喜欢以年龄和爱好严格划分各自的族群,并从中寻找认同感,不喜欢和有代沟的人来往,因为这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另一部反映新人类生活的影片《台北晚九朝五》有一句宣传语——“1974年以前、1984年以后出生的人不要走近”,很嚣张的样子,同时这个片名也道明了他们独特的生物钟:别人朝九晚五,一成不变,他们晚九朝五,“颠倒黑白”;別人快要洗洗睡了,他们才刚刚开始;别人快要醒了,他们却刚刚结束。他们有自己的气场,活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氧气里,外人若探头张望,就像看到了外星球迪厅、酒吧常常是他们的家,而他们自己有钥匙的那个家,通常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是旅馆。这部影片的开头是这样的:一帮朋友为女孩Cindy热闹地过生曰,他们最后抬出来一个神秘的大礼包,里面钻出一个男孩Ben,他作为特別的生曰礼物供女寿星享用。香港青春喜剧片《六楼后座》,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新人类的新鲜样本,女导演黄真真在片尾特意加了一段纪录片式的随机访谈,问题一律为“青春是什么”,其中一人的回答是:“青春就是年轻人浪费的东西”——“浪费”,一语道出了新人类的生活方式。
假如青春是一盏灯,有人就这么默默地燃烧,而有人则喜欢把灯芯挑得很高,所以他们的青春烧得很快,但很亮。他们就追求这种亮,甚至为此不惜把青春当焰火一样点燃,砰然升空,华丽绽放,瞬间辉煌。他们不怕堕落,不怕毁灭,就怕不曾灿烂——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了照亮別人的那种灿烂,它是一种酷,一种炫。你从中看到的,是年轻的生命在摆脱了任何束缚之后,集聚、散发出的全部青春能量。这样的恣肆和不羁,总让我们感觉到评价的无力和苍白。我挥霍我的身体,挥霍我的青春,与任何人无关——新人类的青春,便是别样的、纯私人的青春。它是一个多重复合体,其中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青春的迷茫,常常会给爱情带来一种漂泊和虚无感。在《干禧曼波》中,正如朱天文在剧本中所写的,阿豪自己也跟Vicky说,他们属于不同的世界,他说“你是从你的世界掉下来,掉到我的世界,所以你不懂我的世界”,但是他又和Vicky分不开。与此同时,Vicky和他分手后,也感觉一下子被抽空了,思念的痛苦,跟他们在一起时互相折磨的痛苦,竟是同等同量的。她记得有一次和阿豪做爱时,感觉他会像雪人一样在太阳升起时消失,因此很悲伤。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曾经提到过这种“非正常的吸引力”,虽然他说的是某些夫妻关系,但是显然也适用于Vicky和阿豪这样的同居情侶——他们之间似乎只有同床,或者发生重大争执后,才会突然感觉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弗洛姆断言,这种亲密关系不会维系太长时间。Vicky和捷哥的关系,由于捷哥的身份,也蕴藏着极大的不稳定性,捷哥和阿豪一样也是个雪人,说不定哪天就会蒸发掉,因此Vicky在感情上仍然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她在内心又是如此地需要一个稳定的依靠,她毕竟是软弱的,朱天文写道,她感觉到一股拉扯她的沉沦的力量,而“在沉沦悬崖的边缘,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如此生嫩,竟然还是个新手。”——这道出了新人类常常面临的矛盾。Vicky自己其实也是一个雪人,一朵刚开就随时会谢的花。
法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托尼。阿纳特勒拉曾经专门论述过现代青少年之间不成熟的“宝宝结对”。他认为这种关系建立在儿童的感情结构之上,常常是不存在发展主题的,当伴侶双方处于死胡同式的关系里,为了改变感情机制,实践中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当青少年运用身体去反抗心理生活的压力时更是如此。他指出,感情不管它有多强烈,都并不自然地成为爱情,而当人们想一下子就以爱情的意义来表现还飘移不定的感情时,这种感情就具有欺骗性。在《干禧曼波》中,新人类生活、感情形态上的飘忽感,在镜头和音乐中都被处理得十分突出。
在新人类中,感情的瞬间性、即时性,被当作一种时尚,与此同时,年龄层面相对较为宽泛的恋爱、婚姻模板中,继“速配”之后又出现了“闪婚”这样的令人心动的流行词,其中多半仍是以新人类为主体的“宝宝结对”,随之而来的则是“速分”和“闪离”。上海市民政局2007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该市逐年增高的离婚率中,“80后”离婚群迅速扩容,闪电式离婚更是创纪录,一周婚姻、一月婚姻、半年婚姻频现,离婚理由五花八门,而缺乏宽容和忍让,成为这个年轻族群离婚的首要原因:一对年轻人结婚不到三个月就离婚,原因是女方嫌男方不体贴人,还有一条则是车开得太快。业内人士分析说,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比较任性,生活中常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别人围着自己转,出现矛盾后不肯谦让,婚姻生活非常脆弱;同时,这代人对婚姻感情质量的要求更高,他们并不满足平淡的生活,不愿意凑合,这就形成了他们爱情、婚姻中的快餐化倾向。
很多新人类害怕长大,由此导致与其实际年龄不符的低龄化心理倾向和心理诉求,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成熟度,这又决定了他的感情成熟度。一个或两个在心理上还滞留于“宝宝”阶段的成年人,无法和他人或相互建立起成熟、长久的爱情关系,而只能是一种阶段式的“结对”。影片强调了干禧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背景,它既意味着结束,又意味着开始,这与侯孝贤对于新人类生命周期和速度的感慨,构成了内在的呼应:当开始与结束联结得如此紧密时,我们该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期待生命与青春的花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