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戏曲脚色:
第二节 戏曲“脚色”的形态特征
一、分类成型是戏曲“脚色”的第一个形态特征
脚色,是戏曲对一切登场出演者的泛称,而具体的一个个登场出演者,则根据确定的表演分工需要,举止气质各有其形,音容相貌各归其类,被划分成若干类型出现。
在戏曲形成之前的参军戏,出演者根据分工需要,主要划分为参军、苍鹘两类脚色。戏曲形成后的宋杂剧时期,出演者一度分工为所谓“五花爨弄”——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五行脚色。宋元南戏则是七行脚色:生、旦、净、末、丑、贴、外。元杂剧则以末、旦为主,附以净、杂等多类脚色。
明代,史料记载根据“元院本旧制”而有“江湖十二脚色”的细腻分工,成为脚色类型的基本形态——昆曲脚色类型就长期与这“江湖十二脚色”大体一致。至清朝中晚期以来,京剧把脚色分类逐渐归拢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戏曲脚色的分类形态最后基本上定位于此。
上述表演分工类型,就是观众在舞台上所见的戏曲脚色出现时的具体形态。这些造型区别很大、形象特征鲜明的表演类型分工,构成了戏曲脚色形态“分类成型”的特征。脚色“分类成型”的状态,在戏曲内部又称为行当划分。因为脚色与行当各自拥有的内容呈交融一体之状,以往未作区分,所以戏曲界常常习惯把二者拼接为一个概念,称为“脚色行当”。本章节重在研究脚色及所属范畴内容,因而对涉及行当的话题暂且搁置,将在下个章节专门讨论。
戏曲脚色的分类成型,对舞台表演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著名话剧艺术家石挥先生,智在谈到戏曲与话剧的一些区别时,对于戏曲脚色“分类成型”所形成的有利局而给予了确认:
……比如说一个人要学京戏,在他选定了生或旦之后,马上就可以拜师傅学起来。小孩子可以从科班干起,大人可以入票房开头,吊嗓子、练把子、说白、唱、做都有人按规矩给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