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33828
  • 作      者:
    (日)田仲一成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社祭礼仪的文艺化
    引论  社祭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首先,按照前面的推理、设想,探求从乡村节庆的祭祀礼仪中产生戏剧的过程,就不得不关注一下作为起点及母体的祭礼——自古存在的“社的祭日”,即“社祭”。中国的历史上,不是关于城市及宫廷戏剧,而是关于地方乡村戏剧的资料,到了宋元时期才出现。值得注目的是,其中许多资料是社祭戏剧方面的。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绍熙四年(1193)的诗《春社》中咏道:“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同样在他嘉定元年(1208)的诗《幽居岁暮》中,也有“巷北观神社,村东看戏场”这样的句子。此外他在庆元四年(1198)的诗《卜居三山》中也写道:“高陆犁荒种桑柘,比邻毕出现夜场。老稚相呼作春社,鸡争舂米茅檐底。”这些都表明在举行社祭时,建了许多戏台。另一位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长诗《观社》里也有“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之类句子,从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社和戏剧并存的事实。
    本来,社祭是由古代的“村祭”发展而来的,在宋代以前有关社祭的记录中,只记载了表演歌舞、音乐的内容,看不出其中包含有戏剧。可以推断在宋以前的某个时期,社祭礼仪从歌舞乐曲的阶段(巫礼阶段)转化成了戏剧。然而,具体到哪一个时期,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想象,经过了很长时间,祭礼才逐渐近似于戏剧。因此,下面笔者想就此分析一下先秦、汉魏、六朝、唐至宋时期有关社祭的资料,弄清祭礼转变为戏剧的具体过程。笔者是按以下三个时期来具体探讨的:
    1.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
    2.唐至五代时期;
    3.北宋至南宋时期。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祭祀戏剧产生的缘由
第一章  社祭礼仪的文艺化
引论  社祭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第一节  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潜伏期)
第二节  唐至五代时期(萌芽期)
第三节  北宋至南宋时期(初期)

第二章  迎神赛会
引论  迎神赛会的构成
第一节  新会县潮连乡洪圣龙王祭祀
第二节  宝安县长洲北帝庙祭祀
第三节  宝安县西贡粮船湾天后神诞、建醮祭祀活动

第三章  杂技文艺的产生
引论  巡游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第一节  銮仪(神舆引导)
第二节  仪仗(平台、彩色)队列
第三节  武技文艺

第四章  喜庆戏剧的产生
引论  作为祀神礼仪的“建醮”活动
第一节  巫觋礼仪的阶段
第二节  参军戏(歌舞剧)的阶段
第三节  院本的阶段

第五章  镇魂戏剧的产生
引论  “超幽建醮”戏剧的构成
第一节  英灵镇魂戏的形成
第二节  幽鬼超度剧的形成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戏剧从祭祀中产生的条件及其发展过程
附录二  中国戏曲文学产生的时期
附录三  中国祭祀戏剧的原始形态
附录四  长洲超幽建醮仪式补说
附录五  镇魂戏剧“目连戏”的形成与发展
中译本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