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器铭砖石艺术之光
上古至两汉(公元前6000年——公元220年)1
第一节 神话世界的艺术之光3
第二节 石器时代的原始绘画4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绘画图案7
第四节 秦代凤毛麟角的绘画10
第五节 汉代的绘画艺术11
第二章 魏晋风骨六朝神韵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庀589年)17
第一节 士族兴起,名家涌现的时代19
第二节 东晋画家顾恺之20
第三节 南北朝画家传作探微23
第四节 佛教艺术与石窟壁画25
第五节 具地域特色的墓室壁画31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画论36
第三章 高屋建瓴继往开来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79年)37
第一节 继往开来的隋代绘画39
第二节 体系不断完善的唐代绘画41
第三节 体系臻于完备的五代绘画59
第四节 唐、五代时期的画论著作72
第四章 画院鼎盛文人画侣
两宋(公元960年——1279年)73
第一节 宋代的画院75
第二节 两宋山水画76
第三节 文人画的倡兴91
第四节 楷模后世的宋代“院体”花鸟画97
第五节 题材内容广泛的宋代人物画105
第六节 两宋绘画史论著述118
第五章 游牧民族草原来风
辽、西夏、金(公元907年——1234年)121
第一节 保留民族特色的辽代绘画123
第二节 承绪北宋传统的金代绘画133
第三节 边陲地区的西夏绘画145
第六章 远绍唐宋文人画兴
元代(1279年——1368年)149
第一节 移情寄性的元代山水画150
第二节 以水墨见胜的元代花鸟画167
第三节 承绪唐宋传统的元代人物画171
第四节 元代的绘画理论著述176
第七章 流派纷呈各领风骚
明代(1368年——1644年)177
第一节 明初“院体”、“浙派”并峙画坛178
第二节 明中叶“吴门画派”主盟画坛192
第三节 明代后期派系纷繁203
第四节 明代的绘画理论著述217
第八章 标新立异流派更迭
清代(1644年——1911年)219
第一节 清初期绘画220
第二节 清中期绘画234
第三节 清晚期绘画250
第四节 清代绘画史论著述260
中国绘画发展大事记262
内容摘要
《中国绘画鉴赏图典》是以图文并茂的图典形式,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各个门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体例有别于一般的艺术史或图录、画集,图随文走,更见形象便捷。《中国绘画鉴赏图典》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久远历史和丰富品类。时代上溯到萌发绘画的上古时期,下至晚清民国初年,上下七千年。品类包括已呈绘画图案、图像因素的石器时代彩陶和史前岩画、商周两代的青铜器,已具绘画本义的战国和西汉帛画、先秦漆器,已属独立画种的秦汉墓室壁画、两汉画像砖和木板画、魏晋至隋唐的石窟和墓室壁画,以及自六朝后涌现的各代绘画名家的纸绢画。这些品类组成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历史长河,并此起彼伏地闪烁着绚丽的光彩。
《中国绘画鉴赏图典》按时序分章编排,然各章并非简单地按朝代组合,而是根据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征分阶段来归纳,各章标题也尽量突出此阶段主体绘画特色或总体时代风格,以及主要的绘画成就或画坛状况。依此原则,全卷共分八章,计为:器铭砖石,艺术之光(上古至两汉);魏晋风骨,六朝神韵(魏晋南北朝);高屋建瓴,继往开来(隋唐五代);画院鼎盛,文人画倡(两宋);游牧民族,草原来风(辽、金、西夏);远绍唐宋,文人画兴(元代);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代);标新立异,流派更迭(清代)。把握各章要领,可窥七千年中国绘画进程的主要脉络。
八章的具体论述,根据各个时期的自身情况分列节、目,结合时代先后,或按品类,或按流派,或按名家分节列目。每一目先介绍概况,再列举若干代表作品随图逐一进行赏析,内容包括作者、图名、质地、尺寸、收藏单位、重要题跋等客观状况,以及题材、主题、构图、笔墨和风格特点、主要价值等艺术品评。图文并茂,力求兼具形象性、知识性、观赏性和学术性,以显现图典之特色。然较早时期的绘画现象,如上古时代,无具体实物图像可印证,只能以零星文献或传说故事为参照,勾画出朦胧的轮廓,聊备一考。按照绘画史体例的要求,各章最后一节还介绍了绘画理论著述的概况,为读者提供进一步了解画史详情的有关史料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