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时代与艺术:关于清末与民国「海派」艺术的社会学诠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836678
  • 作      者:
    梁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时代与艺术:关于清末与民国“海派”艺术的社会学诠释》共分5个章节,对清未与民国海派艺术的社会学诠释课题作了系统介绍,具体包括近现代上海及浙江社会局面概述、近现代上海及浙江艺术概述、海派画家的社会生活、海派画家的隐逸生活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梁超,生于1976年。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和美学。主要发表的论文有《政治风云中的诗情画意——何香凝和寒之友社》、《另辟奚径——从〈支那上代书史〉来看日本近现代书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脱亚入欧思思潮的萌芽》、《〈千字文〉和玄元之讳》等。著作有《时代和艺术——关于清末与民国“海派”艺术的社会学诠释》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也必然给当地的文化事业之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综合起来,近现代上海适宜于发展文化的优势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资本主义社会的行事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封建制度对于文化发展的局限和制约,营造出一种特别适合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2.城市文化雅俗共赏的平实定位使文化探索不复象牙塔的旧观,而在相当程度上代之以接近平民、接近市民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的回报则是文化的更普及以及应对回馈的自身革新。
    3.移民城市的特点使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层次复杂的复合性,这种复合的特质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地区性文化的异种并存。
    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清末民国在海上艺坛粉墨登场的艺术家,浙江籍贯者占有总人数的六至七成。这就是说,探讨海派艺术,从很大程度上说可以认为就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画家旅居上海的奋斗和生存状态。而事后总结海派艺术的若干重要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海派艺术的几点关键特性似乎也相当符合浙江画家、浙江人的性格和一贯的行事作风。综合起来,这些鲜明的浙人特色不外乎如下几点:
    1.浙人画风霸悍,下笔多浓墨苍劲、富丽重彩,作品具有清晰可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历史上浙派艺术家有很多人是画工待诏,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文人画的清高眼光看来可能有落人俗套之嫌,然而“落入俗套”这四个字正好是在近现代海上社会得以左右逢源的不二法门。
    2.浙人性格雄强,具有改变现状、探索新领域的勇气和百折不回的韧性。正是这种不甘于守成而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保证了艺术发展之树的万古长青。
    3.文化史上的浙江历来是文章锦绣之乡,虽然仅就绘画一门来看浙江可能不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舞台,但是上升到整个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层面上,浙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涌现最为层出不穷之地区。丰富的文人文化底蕴滋养浙派绘画,使它同时也能做到始终与高雅层次的欣赏要求相去不远。
    上海社会的发展为文化转型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上海社会的商业性原则对于文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应当是,以“绅士服务”的全新视角为破产的知识分子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书画的题跋、书画内容的人文寓意,以及书画作者当时的所作所为,完整地勾勒出了这幅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作者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两者通过特殊的机制在书画上的融合。这只是一个一般程度的考证流程,对于一件作品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环境的考证和认识无非是想说明,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脱离不了人的活动,任何一件艺术品在大文化史的发展长河中都是拥有自身定位和意义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近现代上海及浙江社会局面概述
    第一节  近现代时期上海社会局面概述
    一、上海城市的由来、地名建制沿革及城建发展之概述
    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北纬三十一度十五分,东经一百二十一度二十九分。“上海”一名,至于元代以后才渐渐见于史册。根据郏直《水利书》记载,松江之南十八大浦中,有上海、下海二浦,后来就以上海为县名,这个称谓从明朝开始就基本稳定下来。上海又名“申”。申者,春申君之申也。根据《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记载,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末年楚人。上海另一名“黄浦”。黄者,黄歇之黄也。春申君于楚考烈王元年任楚国国相,权倾朝野,门下宾客如云,名位“战国四大公子”之列,上海乃是他的食邑。楚考烈王元年即为鲁倾公十七年、秦昭襄王四十四年。
    虽然上海早年为吴国领地,然而楚惠王十六年越灭吴,后来又经越国内乱自身削弱,楚国早在惠王晚期(四十四年前后)已经实际控制了江淮地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有云:“(惠王)十六年,越灭吴。……四十四年,楚灭杞,与秦平。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正者,镇也。越国的强盛如同昙花一现,其从吴国手中夺得的江淮地区也很快就并人了楚国的版图。而楚当时“与秦平”也说明惠王时代经历了险些亡国灭种、吴国人侵的伍子胥兵祸,楚国反而奋发图强,出现了中兴的繁荣局面。其地广至泗上,这说明楚国当时的领土已经大到了相当惊人的地步。考烈王元年距离楚国初步控制江淮地区的惠王四十四年,时光已经流逝了差不多一百七十五年。虽然由怀王开始,楚国的国力由盛而衰,但是至于考烈王时期,楚国对于包括上海在内的江淮地区的控制已经相当稳固了。
    春申君最初的封地是在淮北,后来因为淮北地处与齐国对峙的要冲,春申君主动将封地献出交由楚国政府直接管理,而换封于江沪。对此,《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记载说: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
展开
目录
总序 打造学院精英
绪论
第一章 近现代上海及浙江社会局面概述
第一节 近现代时期上海社会局面概述
第二节 近现代时期浙江政治经济地位概述
小结

第二章 近现代上海及浙江艺术概述
第一节 近现代海上绘画概述
第二节 浙江籍画家及其艺术特点概述
第三节 近现代浙江绘画与上海
小结

第三章 海派画家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浙江画家对于近现代社会生活之参涉
第二节 浙江画家对于近现代社会变革之言论和态度
第三节 艺术创作的土商合流原则
小结

第四章 海派画家的经济生活
第一节 新兴经济本位社会中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
第二节 上海画家的经济生活环境
小结

第五章 海派画家的隐逸生活
第一节 海派画家的隐逸生活
第二节 题材和寓意——艺术创作对于精神性的把握

附录
一 清及民国浙江籍画家名录
二 历代名山隐士名录
三 旧上海街道马路名称中西文对照
四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