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实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人物画转型(1919—1966)
0.00     定价 ¥ 7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949759
  • 作      者:
    王成国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文艺理论词汇中最易引起歧义因而也备受争议的概念之一,这个曾经蕴含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最高准则的词语,在新中国初期十几年的文艺创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作者王成国从词源学的角度,以宏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方式,求真求实,尽可能地追溯“现实主义”一词的源流,谨严周密且脉络清晰。

3. 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转型的历史及理论的研究者和有理论研究兴趣的从事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画家来说,本书颇具可资参考与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丰富流畅,文笔扎实简洁,内含24张近代国画大家的高清作品。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成国:1989年生,201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视觉文化、美术基础理论,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曾担任《中国画学刊》编辑。获第四届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二等奖,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评论人才资助项目一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追溯现实主义概念的本源,考察其在中国语境中不同时期的变化。“现实主义”自诞生之初即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概念有着辨不清、说不明的关系,20世纪初被译介到国内后,又经过不同的释读和附会而具有多种含义。本文将首先还原其原生语境,力图明晰其基本定义。继而追溯现实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如何从创作手法演变为创作方法,并对其从写实主义到现实主义,又从现实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演进之路进行系统的梳理。自“现实主义”从传入中国始,对其进行译介、释读以及围绕其所展开的诸多论辩卷帙浩繁,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散见于报刊、杂志、文集、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上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解析,以明晰其准确定义和演变史实。

展开
精彩书摘

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传统的破除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们创作时在风格和题材上的限制,官方学院展览的举办为他们在除了接受赞助人、顾主的帮助之外推出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使画家们为了在展览上有更大的突破而不断寻求作品题材和尺寸上的创新,以大卫、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和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正是诞生在这一背景之下。到了18世纪中期,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继被官方沙龙吸纳,二者依凭官方沙龙形成了新的传统,并逐渐确立了具有正统意味的典范性图式。安格尔在素描上纯熟的技法、精确的描绘和考究的构图,充分实现了他的理想主义追求,完 美地凸显了人本身所具有的古典美。相比于安格尔的高贵,德拉克洛瓦要更接地气。德拉克洛瓦在色彩上的追求使他全然站在了大卫和安格尔所确立的 古典图式的对立面,但自由主义的作风和无拘束的想象使其所描绘的题材严 重脱离了现实,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古典主义的影响。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 把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推向了极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耗尽了西方写实绘画在技法上进步的可能性。

贡布里希指出19世纪的西方艺术史就是在不断破除图式的历史,他道出了两个事实:一方面,西方绘画到19世纪时在技法上已经发展到完备;另一方面,以题材为主体的图式构成才是19世纪绘画的革新之处。现实主义之前 的西方绘画经历了从宗教题材转到历史题材的变化,构成宗教和历史主体的要么是神,要么是少数精英人物,这就导致西方绘画对普通大众和风景的描绘相对缺乏。风景画历来都不是西方绘画的主流,描绘自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描绘眼睛所看到的真正的大自然。康斯太布尔率先在风景画中同古典图式展开了对抗,他所采取的方式是遵循所见即所知,而非“所知即所见”,也就是绝对忠实于他的眼睛所见,在他看来,追求真实性乃作画的唯一目的。康斯太布尔深受法国19世纪实证主义哲学和科学观念的影响,他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应该作为对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来从事。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把风景画看作自然哲学的一个学科,而图画只是它的实验呢?”虽然康斯太布尔在西方现代风景画上的突破堪称伟大,但他的成功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风景画所背负的传统包袱比人物画要小得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继康斯太布尔之后迅速出现了以巴比松画派为中心的一大批风景画家。可以说近代西方风景画的成就就在于其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巴比松画派由此在写实主义风景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点正好对应了现实主义在介入中国画人物画的变革后所产生的显著变化。19世纪的西方风景画与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转型无疑都是从现实主义中汲取了变革的能量,中国画吸收西方写实手法一开始也是看中了写实主义背后的西方科学体系。巴比松画派以真实的观察方法和笔触展现了自然,也启发米勒将真实之眼对准了人物画。到了19世纪中期,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技法上的穷尽和题材上越发脱离群众的舞台化、历史化倾向,逐渐对法国绘画的发展形成了钳制。库尔贝及其现实主义的出现正是为了反抗以浪漫主义为首的法国官方沙龙,他们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被压缩到无限小的情况下去寻求创新,法国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也无疑为他的绘画提供了题材上的选择。

 …… ……

回顾从五四运动到“文革”前的人物画转型历程,其实也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现实主义理论的阐释、传播和接受,时移世易,经历了五四运动、左翼文艺运动、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次大的转型,其内涵和特质也应时代情境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更动,并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对各文艺门类相异的内在要求。人物画对现实主义的吸收是伴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现实需要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的。五四时期的仁人志士更多是看到了科学观支配下写实技法的精妙,而抗战时期则是以现实的题材内容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又需要现实主义激发昂扬的精神特质。正是随着现实主义与人物画转型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人物画的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形成了现实主义新的理论样态。笔者通过对现实主义理论与人物画转型结合源流演变的梳理,廓清了二者相互渗透的形态风貌,明晰了其交织衍生的芜杂关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