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师生精神交往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知识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教学永远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内容,比如外语教师的基本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学好英语。问题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经历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待行之路”(the course to mn)?外语知识的教学并不是一种单纯语言符号知识的传授,不但语言本身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更是一个涉及到其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各个方面的复杂过程。如果我们把“英语知识的教学”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得到智力与人格的共同发展,即一种“完全人”的发展。
事实上,教师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道感受生活的过程,无论在课内外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任何交往中,教师都有可能使学生感到生活的阳光或得到精神的引领,如:当学生正为某一难题冥思苦想时,教师及时地进行提示或鼓励;当一个没有勇气用英语回答问题的学生想回避教师的目光时,教师为他提供一个可以展示个人作业的机会;当许多同学对某个问题产生争议时,教师支持他们各自找出可以表达自己的充分理由,使他们不仅能感受到独立思考的快感,还能从对方的不同意见中获得灵感,体验到什么是平等、尊重、宽容和积极的探索。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没有真诚的课堂交流,没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发自内心的尊重,以及他们情感与思维碰撞后所产生的激情与智慧,教师的生活还有什么价值?教师在传统课程中所拥有的知识和考试的生杀大权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不一定奏效,因为教师本身并不等于知识,在知识中心的课程中,教师往往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则很多,一个小小的光碟就可以包含教师一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的全部内容。
事实上,当教师失去了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教师便不再可能获得新的教学灵感,因为能够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源泉主要来自学生,来自学生的挑战、激励、确认。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才会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会发现自己每天有那么多新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充满了那么多有趣、感人的故事,脑子里会不断产生出那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