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国内时政类流行语
启幕词:举世瞩目十七大
“十七大”继往开来写新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新提法、新概念层出不穷;“共建共享”、“改善民生”已成为全党的共识。“方永刚”、“李中华”、“邓平寿”等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国内时政类流行语:十七大、南海一号、方永刚、改善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李中华、共建共享、邓平寿。
十七大
报道精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一、过去五年的工作;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摘自2007年10月16日新华社)
南海一号
报道精选:“南海一号”成功打捞出水
24日下午,广东阳江海面。正对着阳江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临时码头,载着“南海一号”沉箱的驳船“重任1601”号浮在海面,与码头仅数十米之遥。
装载“南海一号”的巨大沉箱本月22日打捞出水后,于24日上午顺利平移到临时码头附近海域。由于天气变化,阳江沿海有了些许风浪,为了不让驳船靠岸时因颠簸对古船产生影响,“南海一号”上岸时间一推再推。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表示,“南海一号”上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风平浪静,二是涨潮,二者缺一不可。待沉箱靠岸后,他们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将沉箱“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将随之告一段落。
打捞创造全球级纪录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沉箱成功出水后,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松了一口气。他透露说,原有的3套打捞方案中,整体打捞方案名列末尾。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权衡,直到2002年10月,“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以及整体打捞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
“难点有三,下沉井花了60多天,穿底梁用了70多天,工程人员水下作业9个多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少见的。”打捞“南海一号”,让中国创造了全球级的纪录。
整个打捞,各方投资巨大,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昂贵打捞”。
对此,单霁翔认为,文物遗产保护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在解放初期,我们曾从香港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文物,花费几百万港币,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单从经济价值来说,现在这些文物已经是价值连城,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无价的。“南海一号”保护开发也是同样道理。发掘没有现成方法可循。
5至10年后,人们才可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
“‘南海一号’的出水可能解答很多问题,但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
“南海一号”虽然出水了,但怎样安全地把箱子打开,按照考古的标准和规范,清理里面的文物,保留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这是另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其挑战难度绝不亚于对它的打捞。
“打开沉箱至少需要5至1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预测。也就是说,5至10年后,人们才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而在不少专家看来,这个时间表甚至还过于乐观。
船出来后,如何长久保护,又是难题。“古船在海底30多米处躺了800多年,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出水后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一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
记者了解到,就连浸泡船体用淡水还是海水,也极有讲究:用淡水,很容易使船体腐烂;用海水,海中的蛀虫又会蛀蚀船体。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修正,好在已经有了预案。”单霁翔表示。人们对“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期望非常高,这条有800年历史的古船被认为大大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将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标本。
但这一切奥秘的揭开,都有赖于考古学家的成功发掘。作为全球首个整体打捞上来的古沉船,“南海一号”今后的长远发掘,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
(摘自2007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方永刚
报道精选: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
方水刚其人
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1985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参军,到海军政治学院(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前身)担任政治理论教员。中共党员,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国防大学军事学博士。
现为大连舰艇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学科带头人、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大连市讲师团成员等。
如期如盼的生命之约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每天升起的太阳牵出感慨
当方永刚的博士生导师黄金声去看他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他正好对着阳光,口中喃喃道:“我现在看太阳,和过去看太阳大不一样,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但若有所思的神情又在顷刻间荡然无存,他轻描淡写地转换话题:“导师,这阵肠子不太痛快,堵得慌。”
一如既往的乐观。在接受集体采访的那天,他也和我们来了点幽默:“在301医院和210医院的治疗和精心护理下,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你们今天看到的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吃得下,睡得香,请大家放心。”
方永刚很注意锻炼身体,每天下午打一个小时乒乓球,夏秋季节还天天到海边游泳。但自恃身体强壮、肌肉发达的他,却总是生病,而且都是大病。有人给他总结叫“四落四起”:1988年阑尾炎;1993年休克性贫血;1997年车祸;这次又是结肠癌晚期。
此次患病之前,1997年5月8日下午的那场车祸最为凶险。回忆起当时的细节,方永刚用了调侃的口吻:“我骑自行车外出,过马路时撞上汽车,我没把它撞飞,它倒把我撞飞了,脖子当场撞断,存活机会仅为1%。”在医院里,方永刚的脑袋被电钻钻了两个眼,套了两个钩,吊上16磅的秤砣作牵引,整整吊了108天。每天仰头不得动弹的方永刚至今依旧记得当时天花板的样子,却没见过一茬又一茬的病友的模样。
如此性命攸关,方永刚还在病床上给同事交代工作:课怎么上,关于香港回归的文章怎么写,讲座怎样通过口授让别的老师顶替。他还坚持学习,用手举着看书,从一开始举3分钟不到就得休息,到后来一口气看几个小时手都不哆嗦。住院期间,他总共看了43本书,等到能坐起来,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便出手了。
这次,他依然不闲着。今年2月1日前去北京治疗之前,他还利用在大连210医院化疗间隙,两次拖着病体走上讲台。
——1月15日上午,坐落于山腰的教学楼前,那110级台阶再一次承载了他那异常沉重的步履。他来到教室,为政治系学员3队的学员们上完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事前,已经了解方教授病情的学员们被叮嘱课间休息时不要围着方教授问这问那,让他歇一歇,更不能谈及病情。休息铃一响,学员们都很乖巧地躲避方教授的目光,反倒是方教授把大伙叫到自己的身边,问:“我讲课的声音你们都听得清楚吗?”学员们点点头。方教授解开衣襟,露出身上插着的导流管,一脸的歉然:“我病了,讲话有点费劲。不然,我会讲得更好更响亮的。”两节课上完,方永刚一字一顿地说:“祝你们成功!”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教室里的空气,凝重而悲怆。
——大连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的吕莹讲起方教授于今年1月22日前去该局讲课的前后。“我是一月初跟方教授联系上课时间的,他对患病之事只字未提,爽快答应22日前来讲课。”多次登上地税局讲台的方教授,过去一讲就是半天,但这一回,在讲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他逐渐大汗淋漓,体力不支,只能来个急刹车,愧疚地说:“看来只能坚持到这儿了。我得了结肠癌晚期,正在化疗。”听众十分震惊:“病得那么重就别来了,等病好了再讲。”他回答:“我喜欢给大家讲课,在讲台上,我感觉不到自己是个病人。”说完敬了一个军礼,平静地离开教室。吕莹说:“我们自发地站起来,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方教授道别,这在我局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是从来没有的情景。”
如今,正在北京301医院治疗的方永刚暂时离开了最钟爱的三尺讲台,但对讲台的牵挂却一刻都没有停止。他说:“我要把这次生病当作行军途中的一次‘稍息’,一次精力和体力的集中‘充电’。只待养精蓄锐之后,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创新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这是我的生命之约。”
(摘自2007年4月3日文汇报)
改善民生
报道精选:“改善民生”成今年政府工作关键词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民生”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指出,今年将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用了很大篇幅来部署今年政府大力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的措施,旨在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可持续地得到实惠,必将极大地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力,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
(摘自2007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章精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摘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道精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上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代表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梳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