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翻译考察:1966-1976:「后现代」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历史反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29945
  • 作      者:
    李晶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晶,女,1964年11月生,天津市人,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博士,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发表论文主要包括:《直译·意译·形似·神似——(汤姆叔叔的小屋)两译文对比赏析》、《美国翻译理论与教学的新发展》、《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翻译与"眭别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艾米莉·狄金森两首小诗的翻译》、《贯穿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翻译考察》借助了翻译研究学派的理论,将翻译研究的领域从语言学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对当代中国1966-1976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翻译史进行研究,主要参照了勒菲弗尔等人关于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制约的理论。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用上,而是更前进了一步,研究了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特别是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当代中国翻译考察》的亮点即在于,完善和发展了勒菲弗尔的理论,更清晰地勾画出了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这种关系的本质以及翻译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历史清楚表明,翻译不仅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奴仆,为其服务并受其利用;翻译还可以通过引进外来的思想和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加以改造,进行限制,甚至可以制造舆论,推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翻译的政治不等于现实的政治。作者通过研究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点,这是《当代中国翻译考察》的重要理论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回忆:“‘文革’中期,据说是江青想读韦尔斯的《世界史纲》,所以组织了一批所谓的‘黑帮’来翻译这本书,其中包括费孝通、谢冰心、吴文藻等人,他们用很短的时间就翻译了出来,在我供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像这种翻译的工作并不能真正地实现他们的价值,但他们还是做了,这在当时叫‘废物利用’。”他们当时的翻译工作包括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任务,共同译校的尼克松的《六次危机》以及《世界史纲》、《世界史》等。王道乾也参加了《世界史》的翻译工作。
  在“文革”第二阶段,中央下达翻译“一国一史”的任务,即每一个国家都要有一部通史翻译出来。许多翻译家被抽调出来,参加这一工作。对此,张芝联有这样的叙述:“1973年春,上面交来一项紧急任务,要我翻译一本小册子——《戴高乐将军之死》,要一个月里交卷。事后才知道,这是为迎接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我受宠若惊,日以继夜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1973年6月,此书作为内部读物出版。9月,蓬皮杜总统访华,我被邀请参加欢迎总统的国宴,名见报端;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殊荣’。”
  科学家兼翻译家是中国科学翻译发展史上的显著特点。“文革”中一些科学家兼翻译家也从未停止耕耘。
  袁翰青(化学家、化学史家、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奠基人)“文革”中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隔离审查,1969年到1971年在干校劳动。1974年翻译了联合国编印的环境科学名著《只有一个地球》,但没有署上他的名字;同年,他受命翻译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一卷总论第一分册,内部发行。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革”翻译史研究缘起
1.1.1 “文革”翻译史的时间界定
1.1.2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研究现状
1.2.1 文献综述
1.2.2 文献总结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l.3.1 研究意义
l.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概貌
第一节 翻译活动的语境变量
2.1.1 政治局势
2.1.2 外交格局
2.1.3 文艺动向
第二节 翻译出版的总体状况
2.2.1 整体趋势
2.2.2 外译中出版趋势
2.2.3 中译外出版趋势
第三节 翻译活动的趋势特点
2.3.1 对内译介
2.3.2 对外译介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本”研究
第一节 翻译的委托和组织者——“赞助人”
3.1.1 赞助人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
3.1.2 赞助人的作用
第二节 翻译的主体——“译者”
3.2.1谁为"译者"?
3.2.2  目标文本建构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3.2.3 译者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之间的权力关系
第三节 翻译的目标受众——"读者"
3.3.1 特殊年代的读者
3.3.2 没有空白——翻译与地下读书运动
3.3.3 读者的解读:禁书年代里的“美偷渡”和“心灵反叛”

第四章
“文革”政治话语霸权下的译本特色
——翻译的文本变量考察…
第一节 译本选择
4.1.1 外译中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
4.1.2 中译外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译介动机
第二节 翻译策略
4.2.1 文本的翻译形式
4.2.2 译文的遣词造句
4.2.3 加注和删改
4.2.4 集体翻译与特殊署名
第三节 译作评论
4.3.1 译本的政治化解读
4.3.2 工农兵对文学译本的阐释

第五章 “翻译的政治”
——"文革"时期中国翻译的“本性”探索
第一节 翻译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
5.1.1  “翻译的政治”
5.1.2 翻译的政治与现实政治的“重合”
第二节 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
5.2.1 有形权力与翻译
5.2.2 无形权力(意识形态)与翻译
第三节 翻译活动的双重追求和潜在效应
5.3.1 翻译活动的双重追求
5.3.2 翻译活动的潜在效应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回顾总结
第二节 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翻译的定位
6.2.1  文化稳定期与文化转型期翻译活动的“分水岭”
6.2.2翻译在"文革"时期社会一文化大多元系统中的位置:边缘抑或中心?
第三节 “文革”翻译史与西方译论:阐发与思辨
6.3.1 “文革”对中国译学研究的影响
6.3.2 从“文革”翻译史研究看"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
6.3.3 译史研究方法论——由《翻译学归结论》所想到的
第四节 余论
附录l “文革”时期典型译本扫描图
附录2 1966年至1976年出版翻译著作概况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