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读孙中山遗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73323
  • 作      者:
    林家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点选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孙中山的遗嘱有三个:一是《国事遗嘱》,二是《致苏联遗书》,三是《家事遗嘱》。三个遗嘱是从国事、世事和家事三个方面陈述了孙中山的遗愿,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国家主义和对家事的基本看法和要求,充分地全面地体现了孙中山的伟大品质和关爱全人类和国家前途的精神本质。这是孙中山遗留给全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遗产。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次随孙中山北上的人,除他的夫人宋庆龄外,还有中文秘书汪精卫、邵元冲、连声海、黄昌毂,英文秘书陈友仁,法文秘书韦玉,德文秘书朱和中,参军邓彦华、赵超,副官黄惠龙、马湘,高级参谋喻毓西,书记张乃公以及邓、黄两秘书夫人共10余人。当日随“永丰舰”恭送孙中山一行赴香港的人有廖仲恺、何香凝、伍朝枢、梅光培、罗翼群、李纪堂、李朗如以及古应芬等人,还有连声海夫人、朱执信夫人等。午夜12时,孙中山等搭乘的“永丰舰”抵香港港口。第二天,孙中山等转登“春阳丸”之后即开赴上海。在香港登轮欢送者络绎不绝。17日晨3时,孙中山一行搭乘的“春阳丸”安全抵达上海吴淞口。国民党要人李烈钧、于右任、居正、戴季陶、石青阳、杨庶堪、宋子文、叶楚伧、蒋作宾、茅祖权以及冯玉祥的代表马伯援、段祺瑞的代表光云锦、齐燮元的代表凌铁庵前来吴淞欢迎孙中山。孙中山还对上海《字林西报》记者发表谈话,对于外国人不让孙中山人沪租界表示愤慨,声明“中国人民早已不能忍耐外国侨民在中国领土之飞扬跋扈”。后孙中山等一行转乘“堡尔登”号火轮,至上海黄浦滩法租界码头登岸,受到中外各界人士及国民党员、工团代表4000余人热烈欢迎。欢迎者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口号。孙中山登岸后对欢迎者颌头微笑致谢。旋乘汽车赴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休息。
    在寓所孙中山接见了上海记者,强调他北上是为力求实现和平统一国家的目的,他说:“现在武力统一的政策既已打破,和平统一之期相去非遥。”希望国民关注时局的发展,努力反对帝国主义,尤其希望舆论界要尽力声援他解决时局,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
    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对于时局的宣言,支持孙中山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是的主张。国民党人还在共产党人办的《向导》杂志发表文章,对孙中山北上解决国是表示热烈欢迎。
    是日下午3时,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讲时局主张。孙中山说:“这回曹(锟)、吴(佩孚)的武力统一,被国民军推翻了,兄弟以为到了讲和平统一的机会。……这次单骑到北京去,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至于要达到这个目的,还要有办法。”
    什么办法呢?
    孙中山说:大概讲起来,是要开一个国民会议,用全国已有的团体做基础,派出代表来共同开会,在会议上公开讨论解决全国大事。
    孙中山又说:“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所以,“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只有)打破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中国以后能不能统一,能不能和平统一,关键在于国民会议能不能开成。中国前途之一线生机,在此一举。
    ……
展开
目录
引语
一、伟人仙逝
(一)抱病北上
(二)生命最后时刻
(三)乡村里走出来的民主革命家

二、《国事遗嘱》
(一)临终立遗嘱过程
(二)“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三)“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四)“和平、奋斗、救中国”
(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六)珍贵的思想遗产
1.《建国方略》——国家建设的宏观规划
2.《建国大纲》——国家建设的具体实施纲要
3.《三民主义》——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
4.《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共首次合作的共同政治纲领
5.“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家统一的根本出路

三、《致苏联遗书》
(一)《致苏俄遗书》的起草与签订
(二)寄望国民党与苏联“合力共作”
(三)寄望国民党的“民族革命运动”得到苏联的援助
(四)期盼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的大战中携手并进”
(五)期盼苏联以“良友”及“盟国”的态度支持中国的发展

四、《家事遗嘱》
(一)“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
(二)“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三)“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五、继承和怀念
(一)宋庆龄对孙中山的思想和革命事业的继承
(二)国人的无限的怀念
结语:传承孙中山的宝贵精神遗产
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