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419758
  • 作      者:
    金忠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金忠明,上海人,文学学士(1982年)、教育学硕士(1988年)、教育学博士(1992年)。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外教育学术思想发展;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当代教育问题研究。著作有《乐教与中国文化》《中外教育史汇通》《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精选教育学术发展史中与当今教育改革密切相关的十个教育基本问题(源与流、沿与革、学与术、情与理、文与实、艺与经、知与行、人与才、内与外、信与疑),作全面的分析阐述。
展开
精彩书摘
  源流篇第一
  一、教化源委在河海
  “源”,本作“原”,《说文解字》:“水泉本也。“源”与“流”相对: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源,就该字的本义言之,是水流起头的地方。《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疏:河为海本,源为委本。唐元稹《长庆集》二四《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就像生命来源于水,教育也与人的生命相始终。
  研究原始社会的教育,实际上是探讨教育的起源和实质问题,而研究奴隶制国家的教育9实际上是阐明学校的起源和作用问题(毛礼锐1979:3)。海德格尔(Heidegger,M.)在他的《艺术作品的起源》(TheOrigin ofthe Work ofArt)中认为,事物的起源也就是它的性质的本原,因此探讨艺术作品的起源,也就是探讨它的性质的本原(朱狄1988:242)依据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探索起源即揭露本质。
  关于教育的起源,学术界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生物起源说。认为生物也有教育,教育不是人类独有的。指出人是模仿的动物,人类最初的教育与生物的某种智慧动作相关。(2)心理起源说。这是在生物起源说上的发展,认为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不一样,正是心理变化与教育发生了关联。(3)劳动起源说。恩格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是劳动创造了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说曾是中国最流行的说法。(4)需要起源说。认为首先是人有需求,然后才有教育的发生。(5)交往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种联系,是人对人发生的影响等(瞿葆奎1992:2—15)。
展开
目录
引言
源流篇 第一
一、教化源委在河海
二、神话传说、符号密码及原始教育意象
三、“水”:一道多名与生命意识
四、水与火:软、硬两种文化模式
五、经学即水学:教与化的辨析
六、天人合一的教化境界
七、以象立意,以喻为教

沿革篇 第二
一、教育的双重功能
二、教育的适应与超越
三、教育的传统与革新
四、革命、建设与教育
五、教育传媒与变革

情理篇 第三
一、“情”与“理”的词义分析
二、人性意义的探讨
三、目的与手段,自由与规范(训练)
四、情(生命)理(社会)冲突的悲剧
五、培根与卢梭:中国教育的两难选择
六、竞争与合作:情理在教育语境中的悖论
七、超越人道主义:感情与理性的圆融

艺经篇 第四
一、“艺”与“经”的内涵分析
二、“六艺”与“七艺”韵比较
三、从“六艺”到“四书”、“五经”
四、从“七艺”到《圣经》
五、教育信息的载体
六、课程与教学
七、核心教材和经典著作
八、教育信息与传播

学术篇 第五
一、“学”与“术”的词义辨析
二、“学”、“术”的分离与嬗变
三、文化的两种特征
四、“下学上达”的求学路径
五、“君子不器”思想
六、学以致用与“产学研”一体化
七、学术创新的载体与氛围
八、学术功能的复归
文实篇 第六
一、作为教育载体的语言文字
二、以“名”为“教”的社会驱力
三、“虚学”与“实学”之争
四、科技与人文的价值整合

知行篇 第七
一、“知”与“行”:概念、层次及范围
二、人类能“知”吗
三、知行关系及意义
四、知行关系上的难易观
五、“学浅体深”论
六、学以治己,教以治人
七、“实践至上”论
八、教育理论与实践

人才篇 第八
一、“人”与“才”的含义
二、人口大国面临的挑战
三、人才的作用
四、人才的标准
五、人才的考试、测量与评价
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七、现代教师角色定位

内外篇 第九
一、“内”与“外”的词义
二、文化起源的“一”与“多”
三、文化的演化与选择
四、教育的个性与共性
五、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派生价值
六、教育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信疑篇 第十
一、“信”与“疑”的词义分析
二、宗教与教育
三、信仰教育的意义
四、科学与宗教,怀疑与超越
五、信仰与科学的平衡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