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要论述的指导下,综合对比中国与德国诚信价值观教育,以理论分析为切入,关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文化、制度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德国两个国家、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两个民族集体在诚信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异同。中国和德国在诚信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由于中德两国的历史文化不同,诚信价值观的源流也不同,进而导致两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理念的不同。近些年来,我国各种举措的出台、诚信教育的强化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大大提升了我国社会诚信水平,人们的诚信意识越来越浓,但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诚信价值观教育也进入了“攻坚期”。应该说,经过了系统诚信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现今社会已基本不存在对“为什么要守诚信”这样的智识问题的疑问。在与德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德国人在对“诚信”把握上有着较为强烈的规则、契约意识,同时,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人们的诚信习惯性较为明显,社会责任感相对较强,能通过一些渠道,参与到社会诚信建设之中。两国相对比我们注意到,在当前,我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主要应聚焦在:如何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区分并坚守必要的诚信原则;如何实现人们从诚信的认知到诚信的践行;如何使人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守诚信;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本书分析了德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具体路径。应该说,德国社会在长期的积淀、发展和实践考验下,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式的诚信价值观教育网络系统,取得了很多成效。我们应在理论的指导下面向现实问题,培育人们的道德感、道德责任和道德权利,对比德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教训与经验,在我国诚信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上,强化以诚信心理培育养成守信习惯、推进诚信价值排序教育与诚信规范引导、增强对家庭诚信价值观教育的指导、引导全员有效参与社会诚信建设、以诚信榜样教育感染群众、推进自我诚信价值观教育等,使诚信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真正使社会上大多数成员成为具有诚信之内在品格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