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我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工作的三年 洪本健 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经军垦锻炼, 任教于上海市中学。后考研回华东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历任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出版社社长、 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欧阳修 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宋代文学学会理事、 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著、编有 《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欧阳修 资料汇编》、《唐宋散文要义》、《宋代散文评点》、《解题汇评古 文观止》、《王安石散文选集》、《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其中《校 笺》一书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快快乐乐生活。——洪本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有幸在华东师大出版社度过了三年难忘的岁月 。
这是工作紧张、堪称极其忙碌的三年。来出版社之前,学校就有明确 的指示,社会 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样都不能少。要让出版社为学校多作贡献,不努力怎么 行?出版社 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从策划选题、外出组稿、编辑加工、印刷出版到 全国发行,一环 紧扣一环。记得班子成员讨论工作都忘了时间,常常是不得不去放松一下 的时候,才让 会议暂时停一停;记得除夕前几天还忙着跑这家那家印刷厂,催促对方按 时出书,不能 耽误寒假后的开学用书和图书订货会;还记得为了一次次的订货会,多少 社里的同志废 寝忘食地做准备;而当深夜里发行科长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告诉销售码 洋不断推向新 高的喜讯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欢乐! 这是工作紧张而又极有意义的三年。我们的《大学语文》和《英语听 力入门》深受读 者欢迎,印数不断攀升。作为全国重点高校出版社,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利 用高校资源, 推出学术精品以嘉惠学林的神圣职责。反映我校老教授文史哲研究成果的 《施蛰存文 集》、《冯契文集》、《陈旭麓文集》先后问世,在校内外都有不小的反 响。“20世纪国学丛 书”以重印的方式,集中推出了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胡适的《 中古思想史长编》、 吕思勉的《经子解题》、柳诒徵的《国史要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 》、朱自清的《诗言志 辨》、吴梅的《词学通论》等名著;“往事与沉思”系列接连出版了吕思 勉、丰子恺、谭其骧、 钟敬文、杨宪益等文化名人的传记,都受到学界和读者们的欢迎,我和责 编一样深感欣 慰和鼓舞。
在出版社工作,接触文化界名流的机会多,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不少 东西。唐德刚 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原以为 这样一位大学者才 高八斗}满腹经纶,恐怕不易接近,没想到当他从美国来到上海访问我社的 时候,居然是 那样的平易近人,而且谈锋甚健又异常风趣。在宴请他的时候,他给大家 畅谈了许多亲 身经历的有趣的事,引发在座的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是他强烈反 对“台独”的立场,讲起在台湾曾被“台独”分子围攻,但终于脱身而无 恙的情节时,绘声 绘色,一脸幽默。他的民族大义,令我们十分钦佩,而他的机敏与睿智, 又给我们留下了 很深的印象。
为了出版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贞元六书》,我到北大拜访了他的女 儿、著名作家宗 璞。那是我第一次跨进许多驰名中外的北大教授所居住的燕南园。早在念 大学时,就 读过宗璞创作的著名小说《红豆》,对她蕴含深情的灵秀文笔钦佩不已, 此番面对面的交 谈更使我获益匪浅。我感谢她对我们出版社的信任,告诉她徐中玉教授主 编的《大学语 文》,在最新版中收入了她感动了许多人的名作《哭小弟》。这勾起了她 对孩提时昆明生 活的回忆。她说因自己的视力很差,父亲的有些著述主要由她的先生蔡老 师在整理。
谈到“文革”中我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她对父亲充满深深的怀念。临 别时,她把自己 的一本散文集送给我留念。视力不佳给读者们深为尊敬的这位女作家带来 极大的不 便,但她仍以坚韧的意志,排除万难,刻苦创作,这是何等可贵的精神啊 ! 由于出版《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的需要,我去了北京,到位于故 宫里的中国第二 历史档案馆接洽工作,查阅资料。档案馆的同志带我参观了存有不少清宫 档案的库房, 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在清代不同时期修的一大本一大本皇帝家谱 ,开本好像 比整整一版报纸还大,封面全都是用黄缎子包着的,十分耀眼。这些罕见 的大书,原先 都放在用高级木料做成的柜子里面。柜子本身的分量就很重.,加上一摞 摞特大开本的 黄缎子家谱,其重无比。管理员担心压强过大,再结实的地板也承受不了 ,就把柜中的 大书取出,排放在柜子前面,金灿灿的一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宝物 多着呢,有皇 帝的医案,有慈禧太后所看京剧的许多手抄本。由于当时艺人们反复琢磨 ,认真修改, 所以同一剧目,有许多手抄本,可见其精益求精的从业精神。我社经过多 年的积累,有 一定的财力,故能取材于故宫档案,推出了《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这 一巨著,为研究 清代的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我为此深感喜悦和自豪 。
短短三年出版社的工作,充满了快乐,但也有无奈和伤怀。看到全社 员工热情洋溢 地工作,看到一本本飘着墨香的新书上市受到读者的欢迎,看到我们社获 得国家新闻出 版总署颁发的良好出版社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先进高校出版社的称号 ,我感到由 衷的高兴;看到我社的畅销书遭盗版,却没有精力花大成本去查证,去圈 定分布在外地 的盗版者,以诉诸官司,讨回公道,我感到十分的无奈;看到一起为高校 出版事业而奋斗 的同志因病而倒下,如勤奋工作、勇于献言献策的教育编辑室施希仁老师 ,患病不久即 辞世,令我黯然神伤。在我离开出版社以后,历史编辑室的张哲永老师、 外语编辑室的 张云皋老师、我社原副总编金庆祥老师,先后不幸因病去世。我想起张哲 永老师拿着他 精心策划编就的《国清寺志》给我看时愉悦的表情,想起张云皋老师带领 室里的年轻人 对《英语辨析大词典》书稿日复一日地加工修改的场面,想起金庆祥老师 与我一起筹划 师专教材研讨会以确保教材修订顺利进行的情景,痛惜与怀念之情油然而 生。我想对 出版社的所有同志说,工作是紧张的,双效益是要努力争取的,但忙碌之 中节奏也是要 把握住的,关心自己的身体吧,为了替高校出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