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络环境下的虛实和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177975
  • 作      者:
    冯务中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清华科技与社会丛书?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以“虚拟与现实的双向互动”为基本思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和阐述了“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清华科技与社会丛书?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以“虚拟”、“现实”和“网络”等基本概念的辨析为论述前提,以网络世界的“虚拟现实二重性”为立论基点,以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即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为阐述重点,以“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论调为论辩对象,提出和阐释了“虚实和谐”这一网络时代的基本价值理念,并从前提、基础、必要性、可能性、客观要素和主体要素这六个方面论证了“虚实和谐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一结论。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华科技与社会丛书?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提出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以回答这一问题。此理论以虚实互动为基本思路,认为网络世界具有虚拟现实二重性,指出网络问题秘密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差异性、同一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四个基本方面,批判了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两种论调,最后得出虚实和谐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一结论。《清华科技与社会丛书?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面向所有对网络及其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大众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都在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迅速地发展着。让我们先来简要地回顾一下世界互联网的发展简史:
  196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Kleinrock)博士发表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论文,该技术后来成为互联网的标准通信方式。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启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阿帕网)。
  1971年,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1983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
  1986年,美国思科公司生产第一台路由器,从此将世界各地的人、计算机设备和网络联结起来。
  1988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史蒂夫。多那(SteveDorner)开始开发电子邮件软件“Eudora”。
  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蒂姆。伯纳斯一李(TimBerners—Lee)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Widewcb)。他还开发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此后互联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的学生马克?安德里森(MarkAndreesen)等人开发出了真正的浏览器“Mosaic”。该软件后来被作为NetscapeNavigator推向市场。此后互联网开始得以爆炸性普及。正是由于通过采用具有扩展性的通信协议TCP/IP,才能够将不同网络相互连接,因此,开发TCP/IP协议的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文顿.瑟夫(VintonG.Cerf)等人如今甚至被誉为“互联网之父”。
  到了2000年,互联网在全世界已经发展到了很大的规模。据NEC与Inktomi公司的调查,截至2000年1月,当时的网络包括了10亿个以上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的页面,有640万个服务器支撑着整个互联网,可访问站点450万个。到2000年6月,Gyveillance公司又进行了一次类似调查,发现页面已达20亿。已注册的域名超过1700万个。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创新之处
五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
一 网络概念辨析
二 现实要领辨析
三 虚拟概念辨析

第三章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一 网络空间概念的四种含义
二 网络空间的存在定位
三 从主体、客体和三重维度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

第四章 虚实关系的主要内容
一 几点说明
二 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
三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
四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种组合序列
五 虚实关系的基本关系

第五章 网络乌托邦论调批判
一 网络恶托邦论调与网络乌托邦论调
二 网络恶托邦诸特征的有限性
三 网络恶托邦论调破灭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 从虚实冲突到虚实和谐
一 虚实之间的差异性是虚实和谐的前提所在
二 虚实之间的同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基础所在
三 虚实之间的对立性是虚实和谐的必要性所在
四 虚实之间的统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可能性所在
五 网络的可选择性是虚实和谐的客观要素
六 人类的选择和努力是虚实和谐的主体要素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