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顺德实业家薛广森在广州接到一单生意——为抛锚珠江口的英国油轮“青龙号”检修机械。这位出身于机械技术的实业家立即意识到这单生意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桩交易,因为他已了解到,国外新问世的柴油机很有发展前途,并早已决意把柴油机作为自己今后的主产项目,正当他为无从掌握柴油机的生产技术而发愁的时候,接到了这单洋船生意,他知道,机会来了!他带领技术人员来到“青龙号”,借着检修之机,设法将船上做主动力的柴油机全面拆卸,偷偷绘出图纸,测得数据。当他们带着工具、钱票离开“青龙号”的时候,外国柴油机的全部技术已经被他们复制到自己的机器厂里了。回到机器厂,他们对着这张来之不易的图纸反复钻研,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终于,1915年,在这位敢想、敢做、肯钻的顺德人的手下,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问世了!
薛广森的协同和厂的柴油机产品投放市场后,国内的老航商恪于保守观念,仍旧迷信老式的锅炉蒸汽机,大都不愿购用。为了打开销路,薛广森与顺德的年轻航商梁墨缘通力合作,于1918年开办粤海航运公司,航船全部使用自产的柴油机,为航运业作倡导。经过激烈的竞争,压倒了老航商,业务范围拓及两广,有力地推动了华南航运业的革新与发展。从此,柴油机的优越性能为各界所认识,订货量与日俱增。同时,薛广森的机器制造业、机器碾米业、缫丝业、造纸业等等业务不断拓展,他的事业进入了鼎盛时期。薛广森成为“粤海交通领袖、岭南机轴先模”,让世人第一次领教了“顺德制造”的厉害。
在薛广森的身上,极好地诠释了顺德人的工业禀赋。他们似乎天生就有创业者所要求的一切,机遇一旦出现,天生的种种禀赋就会被激发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顺德的农机厂、机械厂、自行车零件厂、小钢铁厂等各种零星工业生产仍然“不安分”地悄悄延续,以至于到了“文革”后期,顺德围绕省政府提出“围绕农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农业”方针的时候,便迅速崛起一批机械、电机、塑料、五金厂,其产品行销各大城市,为后来顺德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埋下伏笔。改革开放之初,香港还是被定性为“香风臭气”之地时,吃了豹子胆的顺德人已悄然走出内地,与香港老板接上了头,由港商来料加工,办起了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全国人民正激烈争论“向钱看”是对是错的时候,不甘贫穷、锐意致富的顺德人正一言不发,瞅准改革开放。顺德人认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出现家用电器的巨大市场,于是提出大力发展家电业为龙头的日用品工业,实行“工业立市”的方针。人们一论就是十几年,惊回首,发现顺德又前进了几大步。顺德人,总令人自叹弗如。就这样,务实、进取的精神使顺德最早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最早从农业县走向工业化城市,走出全国多年之后都难以迈开的大步。
薛广森制造第一台柴油机的变通求存、开放兼容的智慧,惊人相似地展现于顺德各大企业、各大品牌诞生之初。灵活和坚韧让顺德人充满战斗力,各种复杂问题在他们那里均被轻易化解。没有人才,他们就想出“星期六工程师”的法子,到广州用车把工程师接到顺德,为了“借”上海的一个制冷专家,顺德人出钱把电话安到了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大上海;生产资格申请得不到国家的批准,他们就同广州的大厂联合、找大单位挂靠;要到香港学习而又想避免办理早年出入境的麻烦手续,他们就搭乘粪船径直抵港;旧式风扇产品滞销,他们就从香港捎回来两台新式风扇,拆解零件细加琢磨,制造出国产第一台鸿运扇……不拘一格、通达求实的行事风格令这些创业家充满生气与力量。
这样的顺德人身上潜伏着不可估量的创业爆发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再次来到顺德。他走进广东珠江冰箱厂(科龙前身)的科技大楼,惊喜不已,问了两次:“你们是乡镇企业吗?”走到他身边的潘宁厂长肯定地回答:“是,我们是乡镇企业。”这两句经典对话极短却意味深长。邓公确实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是在1984年由9万元起家的!
P042-044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