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界漂移与意义播撒:后现代视域下的地方族群文化变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00066
  • 作      者:
    陶渝苏,戴庆中,王良范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小族群文化将面临怎样的处境?与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文化不同,小族群没有自己的文字,更没有一整套使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并持久稳固的典章制度。同时,他们也没有成熟的宗教信仰与寺庙文化,因此他们缺乏抵御外部文化干扰的力量,也缺少一种严格的师徒承接的文化传承机制。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小族群文化极其脆弱以至于不堪一击呢?全然不是如此。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长期以来,小族群靠的是口述历史以及习俗仪式等传承其文化。就其易变性而言,小族群文化的确显得脆弱,然而它在实质上又有“草根”所具有的那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
展开
精彩书摘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人总是在问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生活被好莱坞大片、西式快餐、国际互联网包围的时候,我们身为中国人究竟还意味着什么?除了黑眼睛黄皮肤之外,我们在文化上跟西方人还有什么区别?换言之,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普遍感到有一种身份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感和焦虑感不仅体现在民族国家层面上,也体现在民族国家内部亚文化层面上。
    我们认为,其实这种焦虑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民族,正像并没有什么纯粹的“自我”一样,一种文化身份是被建构起来的。没有他人的凝视与关注,没有他性文化的对照与比较,我们甚至不会知道自己区别于他群的文化特性,也就不会获得族群意识和身份认同。并且任何一种文化身份(无论是民族层面上的文化身份还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族群文化身份)的获得也都伴随着一个他者的幽灵,自我身份和自我意识的建构离不开他者的阐释,事实上只有依赖他者才能观看与认识自己。拉康的研究表明,所谓“自我”就像是一颗洋葱,当我们把其外表层层剥掉之后,发现其中只剩下虚无。不仅主体不是宰制者,相反主体是被建构起来的——主体是无意识的产物,是语言运用的产物;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他者”——镜像、无意识、父亲、社会文化秩序等等,主体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和纯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也指出,只有在出现一种依存关系,即通过拉康所谓的“他者”而处于一种从属关系中时,主体才成其为主体。因此,就如同纯粹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空名一样,我们也不必去追求一种纯粹的族群。
    以苗族为例。从历史上看,苗族、瑶族先民,先秦时与一些其他南方民族先民一起被泛称为“南蛮”,分布在江淮、荆州,即今两湖、豫南、皖南、赣北一带。春秋以来,楚国强盛,迫使其不断向今湘、鄂、川、黔交接一带迁徙。在隋唐以后,他们有的逐步融合到汉族中,有的成为苗族、瑶族和土家族的先民。因此我们很难说,苗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统一的族群,从种族血统的意义上看,它与其他族群其实是混杂在一起的。事实上,“苗”这一称谓,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作为泛称包含了南方众多的少数族群在内。例如:清乾隆年间时任贵州巡抚的爱必达就指出:“苗之种类有百,上游则倮夷为多,下游则仲苗、青苗为多。”清代道光年间任贵州巡抚的罗绕典在其《黔南职方纪略》中记述的“苗种”就有52种,它几乎包括了贵州所有的非汉民族系的人们在内。从这一意义上讲,“苗”在传统的“华夷之辨”的中国文明观中,是被置于与“华夏”相对应的野蛮的一极,它与其说是指具体的种族或族群,倒不如说是文化上的区别概念。只是从清末开始,随着近代“民族”的概念传人中国,以日本学者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对“苗”的广义和狭义的划分为标志,苗族才开始了从“苗”到“苗胞”、“苗夷”,再到“苗族”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苗族作为一个族群是被外部建构起来的——作为文明“华夏”的野蛮他者被建构起来。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主流话语与多元价值——论全球化的文化意蕴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文化意义
二 全球化语境中的发展理论
三 来自后现代与后殖民主义的挑战

第二章 解构同一与消融边界——以后现代视角解读多元文化
一 自我建构中的“他者”
二 反对同一性暴政与解放差异
三 边界互渗与意义播撒

第三章 边界漂移的族群文化——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差异
一 建构的自我和流动的差异
二 变动中的“他者”幽灵
三 文化变迁与无意识

第四章 变迁中的身份建构与重构——以贵州苗族的历史及其文化变迁为例
一 族源探寻与文化描述
二 近代民族主义与文化互动中的身份建构
三 市场经济语境下的文化变迁

第五章 生存挑战与文化建构——论小族群文化的自我现代性发展
一 生存环境的挑战与族群文化的选择
二 族群认同感与文化适应力
三 差异中的“自我”与“多元”中的现代性
四 小族群文化的自我现代性

第六章 “他者话语”与自我选择——地方小族群文化自我现代性机制研究
一 变异中的传承和传承中的变迁
二 “他者”作用与自我认同
三 文化创新与“第三空间”

第七章 文化变迁中的“试错法”——关于小族群文化发展走向的几点思考
一 “语言是存在的家”
二 混杂与流动中的身份建构
三 告别本质主义
四 主动趋向现代性
五 “无意识”与“试错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