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央视《新闻调查》幕后解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51678
  • 作      者:
    赵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赵华,男,1988年涉足电视,在海南电视台任记者、主任编辑,其间编导的《99’山海相约》获第13届全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并获“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01年3月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先后两次加盟,担任节目策划人,编著有《国外媒体记者谈新闻深度报道》、随笔集《鸟类的哲学》、网络文集《杜鹃:落雪的春天》。
展开
内容介绍
    《央视幕后解密》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性报道栏目。十几年来,这个栏目如何产生、发展并走到今天?这些活跃在媒介前沿的新闻人,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思考与探索?在“探寻事实真相”的背后,有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从《新闻调查》中可以看到电视新闻人的生存状态、采访经验、理论探讨以及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轨迹与缩影。
展开
精彩书摘
    记者:审片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情况:有的节目也是冒险播出去了?
    孙玉胜:冒险的节目原则上没有,但是有一点儿风险的节目有。对有一定风险的节目,我会掌握一个大概,就是说播出了会在什么层面出现问题。我说《焦点访谈》有一个底线性的节目,就是2001年12月播的《当孩子落水之后》,这个节目披露了宁夏吴忠市一位副市长等人面对女童落水不救助,而最终看着孩子被水淹没的事情。那个节目确实是一个底线。当时有两个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能不能播?我记得好像李挺先给我打的电话,后来罗明给我打电话,说这个节目行不行?我说没问题。后来李挺又给我打了电话。我这时候有点儿犹豫了,因为这样的事从来没有过。我在那儿琢磨半天,大家也琢磨了一会儿,后来下决心,说没有问题,就播了。播了之后,领导打电话说这样的节目少播,但是也没批评,也没有过多责备。
    记者:今天的《时空连线》、《百姓故事》、《纪事》和《面对面》,都是您最初创建新闻评论部派生出来的,当时怎么想着创建这个新的部门?
    孙玉胜:《东方时空》成功之后,要进入晚间时段,上面就要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而且要把《东方时空》、《观察与思考》和《今日世界》这三个部门合在一块儿。我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早晨的东西移到晚间,这非常符合一个规律,先实验,然后放大。评论部的扩张,也是一个很战略性的考量,因为它延伸了那么多的栏目,都要占时间。
    《东方时空》这种实验性是值得学者来研究的。《焦点访谈》是从那里边出来的,《面对面》也是先在《东方时空》做综合版,《实话实说》样片也是在那里先播,所以实验性挺强的。
    但有时候做得很沉重,以前《观察与思考》节目就是最沉痛的教训。他们先承受一种使命感,每一期节目都要有很深刻的思想和评论,做得很累,而那个结论经常和政策有出入,因为没有出入,就没有评论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思,所以是观察得少,思考得多。我们《东方时空》正好改变过来,是观察得多,思考得少,以至于后来提出“用事实说话”,就是多报道,少评论。我当时提出不如讲一个故事,别发表那么多的评论。像刚才说的《范李之死》,你怎么发表评论?
    记者:如果下一步还会有些推进的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方式?
    孙玉胜:新闻差不多了,新闻的品种也差不多了,新闻频道也有了。但是我觉得现在新闻缺少真正的“新闻背景”。从背景来做新闻难度还是很大,这应该是由一个新闻性的日播节目来承担,因为周播节目承担的话,有一些东西过时了,背景跟不上,这就涉及一些重大的事件,包括一些重大的政策。这个“背景”相当于现在互联网上的“链接”,把相关的事组合在一块儿,提供一些线索,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
    再一个就是真正的评论。我现在觉得真正的评论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我们目前还是处在一个“报道的时代”,最多有一些背景的分析。但是针对一个事情,一个新闻,去放开评论的话,目前还做不到,而且至少是很艰难。《央视论坛》名字上是评论,但是好像我们没有进入一个评论的时代,因为评论和报道还是有区别的。报道是用事实说话,而评论是要对这些事实阐述你的看法,这是评论。
    记者:这需要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同时资讯还要非常发达。
    孙玉胜:不光是资讯发达,我们对事实的报道可能比较充分,但是对这些事实,肯定是有不同的判断和不同的观点,现在这个是不太好做的,所以下一步可能的路径是增加分析,然后再增加评论。
    除新闻之外,我感觉有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就是现在风靡世界的“真人秀”,在我国没有一个很像样的。电视对真实的追求是本质的,是与生俱来的,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是电视的真实性的问题,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不重视电视对真实表达的规律的探讨。比如能体现真实的那种谈话的同期声,我们都省略,现场也是这样的,出来的就像“新闻剪报”那样的报道。现在你看新闻越来越走向不是新闻,电视越来越走向真实,娱乐节目也在走向真实,出现了“真人秀”。但“真人秀”为什么在中国没有?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栏目和系列节目出现?我现在真是搞不清楚,可能是和我们的文化道德观、文化价值观有关系,因为真是“真人秀”的话,会带来很多对人性方面的挑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在一个规则之下,把这个东西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个非常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我们有时候把这种智斗的东西理解为“奸诈”。
    记者:怎么看待今后的电视?
    孙玉胜:我想今后的电视有时候就是信息和娱乐的载体,通过它可以获得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数字电视里它是一个玩具,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可以玩儿老虎机;有时候电视是一个管家,你可以跟它做银行结算、查找航班、交学费等。以前英国的两个学者写了一本书在电视里播,现在互联网完全实现了。你们这个节目,真是开发到一定程度的话,比如《新闻调查》平时要等到星期六播出,但你可能星期三就编出来了,现在有个功能叫“投递电视”,你当天就把节目像邮件一样提前投递给你的“客户”了,他不用等到下个星期一就可以看了。这个一点儿也不遥远。记者:制作这一块儿我想不会弱下去的,无论怎样节目总得靠人做吧?尽管摄像机是数字的,编辑系统是非线的,只能说技术更先进了。
    孙玉胜:对,所以我感觉未来的电视还是电视。这个有点儿像汽车一样,再先进,还是四个轮子在跑。
展开
目录
自序
杨伟光  新闻需要“度”的把握
孙玉胜  调查,是把未知的意义告诉观众
庄殿君  新闻的人锐气
张步兵  首先是好看,然后才谈开掘意义
王坚平  信息量、调查路径与电视语言
夏骏  一个人能做什么事,有偶然也有必然
刘春  《新闻调查》有点儿像“水泊梁山”
赛纳  “新闻工厂”与“探寻事实真相”
张洁  最大的敌人是我自己
钱钢  《新闻调查》需要很长生长期
王利芬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王志  不会质疑的记者还是记者吗?
董倩  任何一次采访,对我都像探险
于丹  媒介的角色是担当理性秩序的重建
叶凤英  冲在第一线的记者,才是真正的记者
朱羽君  坚守这样的阵地不容易
麦天枢  有历史智慧才能有正确与优秀
展江  调查性报道的实质是为了公众利益
陈昕  新闻媒体的价值中立与倾向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