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图书馆藏书<br> 南宋大字本《诗集传》二十卷<br> 南京图书馆藏,南宋刻本<br> 宋朱熹集传。按是书为南宋刻大字本,每半页七行,行十五字,注同。白口,上有大小字数,下有刻工姓名,白麻纸印,纸白版新,大字悦目,为海宁吴骞旧藏,后有吴骞拜经楼识。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宋志》俱作诗集传二十卷,诗序辨说一卷。此书自元延祐定科举法,因以取士,遂有元延祜重刻本,流传至广,坊间翻刻本始多,并二十卷为八卷,并删去诗序辨说不载,已失其原书面貌,书为宋刊,极为可珍。清杨绍和著《楹书偶录》经部记其海源阁所藏善本,载有元延祐重刊本,认为罕见之秘,其实阁中仍藏有南宋刻原本,未经注意。以寻常明刻之本视之,民国初年海源阁藏书散出,经徐森玉先生鉴定,确为宋刻麻纸精印之本,乃收归于南京图书馆。<br> 《道听录》一卷<br> 南京图书馆藏,怡养斋旧钞本<br> 原题楚桃源山人李春熙撰。春熙事迹待考。是书为钱塘丁氏八千卷楼藏书,前有明隆庆己巳自序,略谓(明)宪宗问:“螃蟹一身鳞甲,凤皇遍体文章。”春熙伏地起日:“蜘蛛满腹经纶。”所记多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足资笑谑,然亦有裨于异闻。实宋洪迈《夷坚志》之流,明代野史廋闻,如是类者,亦往往而有,明瞿宗裙之《剪灯新话》即其例也。以后踵事增繁,随笔琐记,如《耳谈》、《狯园》等书,多半是道听途说,无稽之谈,且涉及迷信、猥亵之词,然足见明嘉靖以后,市民文学的兴起,亦可略见当日社会的风俗。<br> 《圣朝破邪集》八卷<br> 南京图书馆藏,日本安政乙卵翻刻,明崇祯十二年刻本<br> 明沈淮等纂。淮,字铭缜,浙江乌程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中事。时西洋人利玛窦传天主教来到中国,遂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氵隺)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识者韪其言。然淮素乏时誉,天启元年六月(氵隺)曾以词臣教习太监于内书堂,内监李进忠等执礼甚恭,李进忠就是魏忠贤的初名,见于《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六,可见沈(氵隺)是一个魏党,而且是一个顽固派。当崇祯初年,泰西人利玛窦、毕方济等人由澳门进入中国居住南京,盛传天主教义,且传播天文、算术、地理启蒙的自然科学。一时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潋诸人,多从之游;苏州、杭州的小市民,也有不少信奉了天主教。当时刻有《天主圣教圣人行实》一书,可见当时天主教流行之广。可是有奉行的就有反对的。我在苏州图书馆既看到了《天主圣教圣人行实》这部书,而在南京图书馆又看见了日本翻刻的辟天主教的《圣朝破邪集》一书,前有徐昌治序说:“忧世觉人之苦心,洞若指掌;一段明大道,肃纪纲,息邪说,放淫词,辟异端,尊正朔,较若列眉。”两方面针锋相对。但是沈淮这一辈人,在其意图上并不是防御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是一个顽固保守派的魏党,借此来打击江南新兴的地主阶级兼营工商业者,那就是落后倒退的了。可是为什么日本要翻印这部书?因为在明末清初,是日本藩镇割据幕府时期,曾有过严禁天主教流传到日本、闭关自守的运动。本来是意大利人传教士沙勿略要到日本去传教,因未能进入日本,而死在澳门。继之利玛窦从欧洲来到澳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风俗礼节,就由澳门辗转而到南京,从而又到北京,建立了宣武门内的南堂,在我国有了立足传教的地方.因之日本就翻刻了这部书作为殷鉴了。<br> 《金薯传习录》二卷<br> 南京图书馆藏,清嘉庆间刻本。下卷间有钞配<br> 原题“晋安陈世元·捷足氏汇刊”,记述明福建巡抚金学曾从海外传来农业作物甘薯的新品种。下卷为记载清嘉定知府林瑞泉因江南荒旱,把甘薯种植的方法,传播到江南。末附捕蝗说,是据陈氏的原书而钞配的。关于甘薯流传到中国的记载,据我所知主要的约有两种。一为清初周亮工《闽小纪》,他说:<br> 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盖度闽而南有吕宋国,国度海而西为西洋,……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其初入闽,时值岁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岗皆可以长。粪治之则加大,天雨根益奋满,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br> 其后,清光绪年间有施鸿保《闽杂记》的记载:<br> 若闽之番薯,李元仲(世熊)《宁化县志》周栎园《闽小纪》皆言万历间闽人得之南洋吕宋,而不著其人姓名。《长乐县志》则称邑人陈振龙贾吕宋,丐其种归。其子经纶陈“六益八利”及种法,献之巡抚金学曾,檄所属如法栽植。岁大饥,民赖之,名日金薯。经纶三世孙世元,世元子长云,次燮,复传其种于浙江、河南、山东、顺天等处,咸食其利。世元刊有《金薯传习录》,是闽中番薯始自陈振龙父子,确有明证。<br> 除此以外,另一种传说是在云南方面从印度、缅甸引进来的(见于明李元阳,万历二年所编的《云南通志》,据美籍华裔何炳棣教授所引)。在清乾嘉间,嘉定巡抚林瑞泉把种植甘薯的方法,传播到江南。还有清乾隆问河南大旱,河南巡抚陆耀把广种甘薯的方法,移植到河南,曾著《甘薯录》,遂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食品。<br> 我国种植的谷物,自明末万历以来,由新大陆的美洲,流传到我国的有:落花生、甘薯、玉蜀黍、马铃薯等四种,近来对于农作物新谷物品种的出现和发展,日本和美国学者都有专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星同志曾论述落花生的传播,刊登于辽宁的报刊上。最近《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卷载有何炳棣先生著《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论证甚为详博。我曾经把野史笔记中,有关甘薯、玉蜀黍、落花生、烟草等项资料,收辑于拙编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聊供读者参考,因为马铃薯传播到我国,在清康熙时,为时较晚,故未能收进,有待于续编了。玉蜀黍传到中国较早,见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包头白菜亦称莲花白菜,清康熙初年由俄罗斯传入中国,见清揆叙《隙光亭杂识》,故并及之。<br> 《威凤堂偶录》一卷<br> 南京图书馆藏,旧钞本<br> 明陆圻撰。按圻字丽京,号讲山,钱塘人,明岁贡生。父名培,字鲲庭,万历庚辰进士,居忧未受职。甲申之变,南都立,授行人。南都不守,遂止钱塘山中,清兵下杭州,自经死。陆圻少有才名,能医,善于诗文,为西泠十子之一,裒辑其父辞母遗书,及甲申乙酉南北殉难志士倪鸿宝、黄石斋诸家与其父往来书札,题日《孤忠遗翰》,以示不忘之意。遂浪迹江湖,曾参与南浔庄氏纂修明史,记清初史事,有触清朝忌讳。庄氏史案发生后,以与范长白、查继佐等首先自首,得免于难。圻遂游广州削发为僧,依函昰和尚为师,法名今意,后又有人闻其至武当山为道士者,究不知其所终。其子寅请当时名士朱彝尊写为零丁露布,持之到处寻访,亦莫知其踪迹也。圻著有《旃凤堂集》不分卷,残存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分为论部、记部、俪语部、祭文部、诗部,书已残缺不全。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姒兼山旧藏钞本,除诗文之外,记明季史事,殉国诸人传记颇繁,两本互有不同,已著录于拙辑《增订晚明史籍考》中,今见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钞本,题日《威凤堂偶录》,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陆彦龙、紫绍炳序,并有陆鲲庭序。鲲庭为陆圻之父,如为陆圻之作,何以有其父鲲庭之序?或者威风为陆氏家中之堂名,鲲庭之作,亦未可知?安得聚此三本,为之校勘而考定之,此研究明清史迹,应做之事也。因复著录其书之名于此,以供考史者之资。<br> 《白耷山人全集》卷<br> 南京图书馆藏,清康熙间豹韦堂刻本<br> 原题古沛阎尔梅古古著,豹韦堂藏板。按戴廷栻《半可集》卷三《游崇善寺记》谓:“阎古古,沛丰邑人,(崇祯)庚午举于乡,能诗,有名崇祯间,甲申后不赴公车,人益敬之。”因生来耳白而大,因自号自耷山人。1646年5月清兵进入北京,南都立,史可法镇守扬州,时古古人史可法幕,上书可法,请其联络山东、河北义师,驻节徐州,率师北伐,不听。古古辞去,拒绝明降臣陈百史之请,不仕清廷,遂赴山东参加鲁西濮州榆园农民起义军。事不成,遭清军追捕。沛县家中之两位室人,均以身殉难,古古潜入北京,为龚鼎孳之爱妾顾湄藏诸复壁得免。从此浪迹江湖,北上山陕,西游四川,继由三峡而东渡湖广,以此寄托其终身,垂老乃归还田里。所经行之地莫不有诗,以慷慨悲歌之节,而抒其怀抱。当古古游太原时,时睢深秋,昭余戴廷栻邀之游崇善寺。黄花满院,景色灿烂,因设宴于其地,举酒属客,座间有傅山青主,及吴下才人朱彝尊、潘耒、次耕等人。古古饮酒大醉,狂歌叫骂,旁若无人,引纸疾书,赋诗千言立就,以讥弹忘家难国仇,而甘心出仕于清朝之吴下名士,四座为之惊愕不置,古古之忠怀亮节,于此可知。见于戴枫仲《游崇善寺记》。<br> 古古之诗,以诗情豪放,狂歌代哭,悲壮淋漓,眷怀故国之思,溢于言表,因之触犯清廷。刻本极所罕见,读其诗者,惟有传钞之本流传于世。清道光间山阳鲁一同编《白耷山人年谱》及清末、民国初年泗阳张相文编印《阎古古全集》及《年谱》,均未见古古生前原刻之集为憾。惟于《年谱》中记:清康熙十四年山人年七十三岁,其友人宋德宜曾为刻其《诗集》,后因所刻诗集之中触犯清廷,贾祸之处,仍复不少,古古之次子秩东,乃请于宁陵崔兔林为之删定,是否已刻,有待于查考。此为康熙间豹韦堂刻本,有白耷山人识,即其原刻本也。沭阳王钦霖有题《白耷山人诗集》云:“被发悲歌叫大荒,诗人有泪哭沧桑;西台击石怜皋羽,东海携椎奋子房。如此奇才生乱世,独留高节傲名场;家园归隐甘长饿,直把微山作首阳。”可以见其志节。张相文先生所编《白耷山人年谱》二卷,极为矜慎,尤其所记白耷山人参加榆园农民军起义,及有关于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之事迹甚详,使之流传于后世,厥功不浅。至所编诗文之集,虽未见白耷山人原刻之诗,而搜集传钞各本,考订增补尤为完备,有泗阳张氏铅印之本,惟将宋陈搏之像,误为白耷山人之像,则其失于检点之处。<br> 古古之诗以悲歌豪迈胜,与王渔洋之诗以情韵称者有所不同,因而不为渔洋所重;但其忠贞之志,雄伟之气,有非渔洋所能及者。而其兴之所至,佳情逸趣亦有其独到之处,其所写汉高祖《歌风台》七律八首,慷慨激昂,高唱入云,久已脍炙人口,固无论已;即其咏怀之作,无不眷怀故国,如《济南杂咏》五律,有:“大明人尚在,最喜大明湖”之句。其《游大明湖夜归》七律一首云:“济南城内小西湖,映带烟楼作画图;杨柳岸边童子棹,芙蓉帘下美人沽。水中山色时明灭,花里琴声半有无;北极宫高邻合远,松门深锁一镫孤。”描写又何等风光旖旎?我自幼住在大明湖畔,北渚风光,犹历历在目,每到镫昏欲睡,酒醒梦回,一榻独卧,老景凄凉,回想少年时代旅居济南,鹊华秋色之情,犹时时诵之。<br> 《池上草》不分卷一册<br> 南京图书馆藏,稿本<br> 著者徐增,字子能,号而巷,江苏吴县人。明季诸生,能诗善书,为钱谦益弟子,钱谦益《初学集》序,即其所写。尤长于解诗情,析诗句,所谓:“说诗解颐”引人人胜。晚年患软脚病,不良于行,乃闭户著书,著有《而菴说唐诗》二十卷,清康熙八年刻本,时年五十有七,前有自序及周亮工给他的信札。这本书选录有唐一代的诗句,古今各体具备。每首,先解释诗中的典故和当时写诗背景,然后分段详述诗中的情趣,往往刻划入神,使人读之如身临其境。我从小就好读这本书。如他解说杜甫《秋兴八首》,把诗人当时处身涉世的情景,通首连贯在一起,真像看见了“夔府孤城落日斜”一样;又如他解说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那样绘影形声,至今想起来犹萦回于脑中。不过他太强调了一首诗分成几节,受了金圣叹说诗的影响,有时近于穿凿,是其美中不足的地方。作者尚著有《说今诗》,未见传本。我在南京图书馆见藏有《池上草》稿本,一册,是著者游苏城某地的池上而写的,前有七言绝句一首说:“东坡昔是听琴客,九诺今成池上文;更得范张贤地主,往来一度一千春。”按张为张待轩,范未详其人。张待轩诗云:“吴人心热不成眠,睡起云鬟坠玉肩;楼下卖花声欲近,只听楼上数金钱。”诗不甚佳,不如曹溶酬徐子能山人诗为善。诗云:“武原狂客闭关居,花外新传尺素书;重见伟长留撰述,不教元亮擅篮舆。玉山暖映春风动,铁甲睛收水国虚;痛定较量流寓事,臯桥遗迹定何如?”是书后有康熙庚戌范某跋,不录。因为《而巷说唐诗》的著者,尚有遗诗流传,故撮录其要点于此,以为知人论世的资料。<br> 《辽左见闻录》一卷<br> 南京图书馆藏传钞本<br> 清王一元纂。一元,字畹仙,无锡人,清初客于辽沈。此书记明末、清初沈阳一带的社会风俗,内容颇为翔实。如写明万历初年,李成梁镇守辽东之时,辽沈锦州一带的繁荣:山西及徽州商人随军而至,贩卖内地丝绸棉布,沈阳几条大街,连楹接宇,非常热闹。秦楼楚馆,酒肆茶寮,彻夜笙歌,游人熙熙攘攘来往不绝;而女真各族来沈互市之人,亦聚集于其间。又记:“陈梦雷戍奉天,客于贵胄之家,构云思轩,花石娟秀,以著述为乐。在戍所凡二十年。戊寅上(康熙帝)东巡,献赋称旨,召还京,为内廷教读。”均可为考究我国东北的历史资料。昔金毓黻先生编《辽海丛书》时未能编入。听说他藏有钞本,我曾询问过他。因毓黻先生年老多病,未能检出,未几,旋归道山,此书遂无从问津了。<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