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献辨伪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063938
  • 作      者:
    司马朝军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传统文献辨伪学取得了大量实绩,同时,文献辨伪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结论上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失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反思。文献辨伪学的进展,既需要新材料的支撑,更需要对旧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省。本书即是拷问传统文献辨伪学在态度、方法及结论等方面所作的一点有益的尝试。<br>    这是一部关于文献辨伪学的专著。全书共l2章,分为上、下、外三编。<br>    本书是一部关于辩伪学的专题论文集。全书分为源流、方法、专题和书目四编。专题编为6篇辩伪力作,曾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的反响。书目编是一份相对完备的专题书目。援据甚博,考辨甚精,创见甚多。为深化辩伪学研究做了许多拓荒工作。既全面总结了传统辩伪学的成就与方法,也结合出土文献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这是新世纪文献辩伪学的重点收获,对于进一步开展文献辩伪以及国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明代以前辨伪学述论<br>    辨伪学是研究辨伪历史以及辨伪方法的一门学科。辨伪有广、狭二义:从广义上说,包括辨伪书、辨伪篇、辨伪事、辨伪史、辨伪说、辨伪本等。从狭义上说,是指辨伪书、辨伪篇。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研究。<br>    辨伪学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顾颉刚的《中国辨伪史略》从战国写起,认为“辨伪工作,萌芽于战国、秦、汉,而勃发于唐、宋、元、明,到了清代濒近于成熟阶段”。黄云眉认为:“滥觞于唐代,历宋、明、清而渐成长川形态。”杨绪敏认为先秦两汉南北朝是“疑古思想的萌芽及辨伪学初起时期”。一般的倾向是承认辨伪学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但也有人独持异议,认为明代以前没有什么辨伪学。<br>    笔者不惮烦琐,曾遍检《四库全书》杂家类及其他相关部分,发掘出明代以前若干鲜为人知的辨伪学史料,本着“人详我略、人略我详”的原则,对明代以前的辨伪学史作一鸟瞰。<br>    一、两汉时期的辨伪<br>    第一个正式揭开辨伪学序幕的是西汉刘向。此前也有一些零星的辨伪,如司马迁就怀疑《司马兵法》的真实性:“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又云:“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发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亦少褒矣!若夫穰苴区区为小国行师,何暇及《司马兵法》之揖让乎?”<br>    现有的刘向《别录》佚文涉及辨伪的内容,如《晏子叙录》云:“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余嘉锡先生认为:“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原书篇章真赝相杂,乃为之别加编次,取各篇幅中之可疑者,类聚之以为外篇。”<br>    刘向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于一身,同时也是辨伪学之开山。这决非偶然的巧合。因为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三者均与辨伪学关系非同寻常。如目录学自身具有辨伪功能,它为辨伪提供有力佐证。同时辨伪学发展又促进了目录、校勘、版本三学向纵深发展。根据目录辨伪后来发展为辨伪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辨伪学的成果为目录学所吸收,将辨伪学家考定的伪书反映到目录著作中。<br>    班固《汉书·艺文志》以小注的形式保存了刘氏父子的辨伪成果,为后代目录学家所效法。班固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开列了东方朔的全部著作,且称:“凡刘向所录朔书具是矣,世所传他事皆非也。”当时作伪者喜欢将伪书依托东方朔之名,班固则以刘向《别录》为依据,将东方朔作品的真和伪划清了界限。
展开
目录
程序<br>自序<br>前言<br>上编  源流编<br>第一章  明代以前辨伪学述论<br>一、两汉时期的辨伪<br>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辨伪<br>三、宋代的辨伪<br>四、元代的辨伪<br>五、结论<br><br>第二章  明代辨伪四大家合论<br>一、宋濂<br>二、杨慎<br>三、胡应麟<br>四、方以智<br><br>第三章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评析<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古今伪书考》详析<br>三、结论<br><br>第四章  《四库全书总目》辨伪方法释例<br>一、文本<br>二、作者<br>三、著录<br>四、比勘<br>五、佚文<br>六、编例<br>七、名物制度<br>八、情理及其他<br><br>第五章  梁启超辨伪“公例”质疑<br>一、“十二公例”及其影响<br>二、“公例”祛惑<br>三、结论<br>下编  专题编<br><br>第六章  《经义考》辨伪一例<br>第七章  《经解入门》真伪考<br>一、版本来历不明<br>二、阮序不足为凭<br>三、徐跋多不实之词<br>四、多记江氏身后人事<br>五、多与江氏殁后著述雷同<br>六、与《国朝汉学师承记》多相矛盾<br>七、与《古书疑义举例》条例不尽相同<br>八、卷八附选之文皆伪<br>九、盛行于清末<br>十、学术分类思想与乾嘉时代不舍<br>十一、关于《经解入门》的真实作者<br>十二、结论<br><br>第八章  《读升庵集》真伪考<br>一、《读升庵集》之义例<br>二、李、杨二人之关联<br>三、序文之文笔<br>四、结论<br><br>第九章  《野处类稿》真伪考<br>一、二者篇目大体相同<br>二、二者内容大体相同<br>三、伪撰洪迈“自序”以售欺<br>四、致误之由与本文结论<br><br>第十章  《黄陵庙记》真伪考<br>一、著录较晚<br>二、未见称引<br>三、风格不类<br>四、称呼不当<br>五、版本不同<br><br>第十一章  《伪书通考》史源考<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史源详考<br>三、简要分析与结论<br>外编  书目编<br><br>第十二章  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br>一、经部<br>二、史部<br>三、子部<br>四、集部<br>五、佛藏<br>六、道藏<br>七、辨伪学史<br>八、辨伪学家<br>九、辨伪学通论<br>十、辨伪学专著<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