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是媒体对读者的交待。
整合、整合、再整合
记者们每天带着一张汗水和着污泥的脸从灾区回来,都会抛出一句相同的话:满地都是新闻,太多了,都不知道该抓什么了!
在到地震前线之前,我们还在设想报道的时段和节奏问题,筹划不同时间做不同落点的新闻,以图报道的递进感和层次感。但一到灾区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等你去报道和采访。在搜救的同时,防疫工作已经迫在眉睫。露天医院紧急抢救日夜不息,余震坍塌造成的伤员又在涌来;几百万灾民在进行紧急撤离,数不清的灾民还在重返家园;水库的危急、堰塞湖、道路阻塞等等问题一个接一个涌来,包括学校建筑的质量问题、地震的诱因、救灾物资款项透明公开等等深层次的题目都急待展开调查,真的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汶川地震和救灾呈现了最为复杂纷呈的状态,没有哪一次突发性的报道像此次这样会牵扯到如此多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紧急又复杂的情况下,一个记者身在灾区就会感觉到如陷入新闻的汪洋大海,一方面是个人的能力无法穷尽全部,一个人只能做一个新闻点上的事,甚至一个人只能关注这个点上的某几件事;另一方面,单一的事件和单一新闻本身的意义在这种复杂的整体事件面前,其典型的意义大大缩减,也就是说,点上的新闻必须和面上的新闻进行有机的结合,才会增加其价值。
媒体的整体作战能力经历着考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感谢钱钢和他的《唐山大地震》,32年前个人的新闻操作,放大了就是今天一个媒体所需要的操作和方向,只不过今天不再可能由一个人来完成《唐山大地震》这样的全景式的报道了(或者一两年后会有,但在当时当地是不可能的)。
整合,成为一种必须使用的手段。新闻的操作变成这样一种模式:前方信息的汇总--选题方向策划--操作模式确定--记者分头采访--前方撰写、整合、编辑--后方编辑部编辑--出报。每天晚上,记者都会得到二到三个今后要操作的选题方向,带着主题,记者到了灾区,就不会出现"满地都是新闻,就是不知抓什么好"了,而每个主题确定主要操作的人,大家围绕着这个主要操作者开展工作,人多、信息多、新闻出得快,但并不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