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对集市的研究来自国内外农村研究成果的启示和对国家、集市、乡村社会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考察。
笔者在阅读海内外关于农村研究的众多著作中,产生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对于海内外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不同起点,也是中国农民基本生活单位的不同观点的困惑:这一生活单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会有怎样的差异,以至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原点如何确定和调整?二是如果农民的基本生活单位是超越村庄边界的场市,那么在现代国家建构历程中国家和农民在场市发生了怎样的“对接”和“碰撞”?农村改革后实行家户经营的农民与乡村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初级市场上各种“原生”的社会势力会怎样自我调节并形塑乡村社会的各种关系?这些问题引导笔者开始关注遍及中国农村的集市,并思考它们与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的关联。
(一)乡村社会研究两种逻辑起点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家,农业曾是主要的产业,农民是国民的主体,农村是主要的居住区域。要研究乡村社会,必关注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而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是如何展开、在何处展开,自然成为研究者的课题。徐勇教授认为,国内政治学界1980年代是在制度主义框架下,以宏观国家为研究对象,到1990年代学术中心悄然下沉,在国家-社会框架下开始关注广阔的基层社会。当中国学者“发现社会”之时,海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海外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原点有两种不同的路径——源于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的两种不同假设:“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