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与突破:「三重」约束的理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569196
  • 作      者:
    罗明忠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约束与突破-“三重”约束的理论范式及其实》的“三重”约束理论范式中,作为一个经济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目的同样是收益最大化。当然,其收益最大化可以具体表现为货币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增值、社会资本增加等不同的形式。而为了达到转移的目的,具有转移意愿的劳动力面临的约束: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金融资本决定了准备转移农村劳动力能否支付初始转移成本,人力资本则决定其转移后获得工作收入水平,而社会资本则影响着其获得就业信息的数量。这一理论范式是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个深化。作者还将和谐劳动关系纳入了研究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回流现象的原因。
展开
精彩书摘
    受我国这些年出生性别结构及教育发展的影响,女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存有差距。按照章铮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估算,2003年,我国25岁以下乡村劳动力缺口为687万人,而25岁以下女性劳动力缺口更是高达1002万人。但是,与此同时,到2003年年底.我国有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高达7674万人。因而。结论是:从总量上看,我国不存在“民工荒”,但在特定年龄段和性别上确实存在“民工荒”。①也就是说,目前25岁以下的劳动力正好是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期出生的人口,得益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本身少生了上亿人口,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女孩的出生率相对又比较低,根据统计,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为117:100。另据1%人口抽样调查,2005年广东省全省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9:100,已经高于正常水平,而湛江、云浮、韶关等市的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则超过了130:100。2005年广东省0~14岁的每一年龄段人口性别比均明显偏高,男女比例明显失衡,性别比最高的5岁段达134.6:100,最低的14岁段也达112.7;100。且性别比随年龄下降呈上升的趋势。
    除此以外,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由108.4万增加到447.3万,年均增长率为26.7%;在校生人数由340.9万增加到1333.5万,年均增长率为25.5%。
展开
目录
1.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1)
1.1 研究背景(1)
1.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1)
1.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任重而道远(2)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4)
1.3 文献综述(5)
1.3.1 国外学者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简述(5)
1.3.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综述(7)
1.3.3 对以往研究的简要评价(11)
1.4 本书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思路(11)
2.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微观机制:收益与风险(13)
2.1 预期收益: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出发点(13)
2.1.1 “经济人”的假设(13)
2.1.2 劳动力转移:经济人的行为决策(16)
2.2 不确定性风险:劳动力转移必须考虑的因素(18)
2.2.1 劳动力转移可能面临的风险(18)
2.2.2 收益-风险比较: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基本准则(21)
3.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宏观背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23)
3.1 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现状与问题(23)
3.1.1 各地区的劳动力供求矛盾表现不同(24)
3.1.2 各工种、技术等级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供求矛盾表现不同(25)
3.1.3 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劳动力供求矛盾表现不同(30)
3.2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生成机理(32)
3.2.1 信息传递不畅及市场不确定性的作用(32)
3.2.2 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及其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失衡(33)
3.2.3 劳动者的预期收益与现实可能不太匹配(36)
3.2.4 我国不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从“低技术陷阱”中走出(36)
3.3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37)
4.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机理分析与逻辑推演(40)
4.1 思想到行动: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40)
4.1.1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引发劳动力的地域流动(40)
4.1.2 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诱发劳动力的职业性流动(43)
4.1.3 城乡差距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驱动力(44)
4.1.4 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约束条件(46)
4.2 劳动力转移的实现:“金融资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三重约束范式(46)
4.2.1 基本前提和假设(46)
4.2.2 金融资源的多少决定劳动者所能承担的初始转移成本(47)
4.2.3 人力资本的丰裕程度决定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大小(51)
4.2.4 社会资本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就业的影响力不可低估(58)
4.2.5 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范式(66)
5.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实证分析与检验(67)
5.1 调查问卷样本介绍(67)
5.2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68)
5.2.1 社会资本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68)
5.2.2 人力资本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次重要因素(69)
5.2.3 金融资源被认为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稳定的重要因素(70)
5.2.4 各类别受调查者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认识略有差别(72)
5.3 结论和讨论(74)
5.4 本章附录(75)
6.“三重”约束范式的进一步拓展:基于和谐劳动关系视角(77)
6.1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回流”:不可忽视的现象(77)
6.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回流:理论分析(78)
6.1.2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回流:实证检验(81)
6.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实现:就业的稳定与心理适应(84)
6.2.1 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实现的基础(84)
6.2.2 心理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内在条件(85)
6.3 和谐劳动关系:就业稳定与心理适应的关键与体现(86)
6.3.1 企业劳动关系的内涵(86)
6.3.2 和谐劳动关系帮助劳动者融入新的环境(87)
6.3.3 和谐劳动关系给劳动者提供了就业稳定的良好预期(89)
6.4 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以民营企业为例(90)
6.4.1 劳动争议案件有继续增长之势(90)
6.4.2 企业内部的信任主要按照以血缘为基础的亲疏排序(93)
6.4.3 劳动契约以短期为主而影响劳动者预期(97)
6.4.4 劳动者与企业:就业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98)
6.4.5 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劳动环境较恶劣(98)
7.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束突破与策略选择(100)
7.1 相关省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验(100)
7.1.1 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100)
7.1.2 积极发挥各方面优势和资源(105)
7.1.3 注重劳务输出及劳务品牌的培养(107)
7.1.4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109)
7.1.5 主要启示(111)
7.2 突破农村劳动力转移约束的策略选择(111)
7.2.1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金融支持(111)
7.2.2 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积累(113)
7.2.3 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网络平台(116)
7.2.4 以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117)
8.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专题研究(126)
8.1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126)
8.1.1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沿革(127)
8.1.2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129)
8.1.3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135)
8.2 广东省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142)
8.2.1 广东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况(142)
8.2.2 广东省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互动研究(144)
8.3 广东省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151)
8.3.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151)
8.3.2 广东省城镇化的基本概况(153)
8.3.3 广东省城镇化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154)
8.4 广东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159)
8.4.1 人力资源丰富,农村居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不够(159)
8.4.2 技能人才增长迅速,但缺口很大(161)
8.4.3 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仍需增加(162)
8.4.4 职业教育与培训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163)
8.5 促进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考与政策建议(166)
8.5.1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广东省产业发展战略(166)
8.5.2 基于重点突破的山区和东西两翼劳动力转移扶持政策(168)
8.5.3 基于“公平权利”诉求的广东省城乡统筹就业战略(170)
8.5.4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广东省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172)
附录:劳动力转移的调查问卷(175)
参考文献(178)
后记(1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