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建立后,基于应对国内外严峻环境的需要和改变落后面貌的渴望,走上了一条快速工业化的路子。这种快速工业化的道路,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已有大小城市1203个,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比1917年增加了4倍多。截至1981年1月1日,苏联共有48个城市人口超过50万,其中21个超过100万。苏联全国约有3/4的固定基金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的主体是工业。①但是,城市如何管理好工业,是苏联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苏联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苏联没有把城市境内所辖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体系加以规划和管理,他们的传统做法是以部门管理为主,实行按部门分割的多部门、多层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中心城市中,按部门原则建立起来的各工业部及其分支单位是管理工业企业的主体。这种以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有许多缺点和矛盾,这些缺点和矛盾也制约了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有学者分析认为,苏联以部门为主体的管理体制的缺点和矛盾概括起来有多个方面。②
(1)多头多部门领导,严重破坏了城市经济内部结构,割断了城市与外地的经济联系
中央各部和主管部门争相在大城市办工业,例如,基辅市的工业企业分别属于87个部和主管部门领导,列宁格勒市的工业企业分别属于150个部和主管部门领导,莫斯科市的工业也属于上百个部和主管部门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