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哲学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26115
  • 作      者:
    万长松著
  • 出 版 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产业哲学引论》以产业和产业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延伸到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工物的社会化特征,指出了人工物必须经过产业化过程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揭示了在人工物社会化背后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产业的本质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产业化就是人工自然的社会化即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产业哲学的兴起既是产业实践的需要,也是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产业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产业能强国富民,产业革命能推动历史进步,高科技产业化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此这般的认识已经成为常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哲学就是要对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惊诧。产业是从来就有的吗?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吗?产业的发展都是宜人的吗?存在一种普适的产业发展模式吗?当我们面对这样一系列问题时,就已经进入到产业哲学的问题域。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到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社会学中去寻找答案,只有通过对产业的不断拷问和哲学反思才能逐渐接近答案。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先进工业国的追赶过程也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历史过程。不能复制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更不能重走别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弯路。因此,要想促进我国产业的振兴与发展,避免先进国家重化工过程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就需要从多维视角去研究产业,以期对产业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刻和更具统摄力的理解。所以,从哲学的高度与维度探讨产业并建立产业哲学这一新兴学科,是一个极富时代意义和挑战精神的重要课题。总之,中国的企业,应该是有深厚哲学底蕴、战略谋划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是充满哲学憧憬、哲学睿智的企业家;中国的科技哲学,应该是把自己的思维空间伸展到生产实践,充满生产力关怀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应该是关注产业发展并以建立产业哲学为己任的哲学家。正如吕乃基教授在“产业哲学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南昌·2006)”上指出的那样:“产业哲学是创建有中国自己气派的哲学的最佳切入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和后续研究

第二章 “四元论”与产业哲学
第一节 “四元论”是产业哲学的存在依据
第二节 产业及其与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
第三节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联系和科技的产业化

第三章 产业哲学的若干基本范畴
第一节 产业的主体、客体与载体
第二节 批量与规模、成本与收益
第三节 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四章 机器、产业与人的本质力量
第一节 机器是工业文明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
第二节 产业的价值在于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第三节 机器是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质基础

第五章 制度、产业与人的社会本质
第一节 产业革命:是技术决定论还是制度决定论
第二节 制度变迁是产业革命的结果和产业演进的保障
第三节 制度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具体、历史的展现

第六章 从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化
第一节 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化
第二节 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产业化
第三节 营造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条件

第七章 主导产业技术与产业进化论
第一节 从广义综合进化论看主导产业技术进步
第二节 以主导产业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进化论
第三节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哲学反思和实证研究

第八章 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论
第一节 结构、产业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节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哲学思考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九章 亨利福特的产业哲学思想
第一节 基于技术乐观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二节 从大量生产到大众消费的产业理念
第三节 把服务置于利润之前的经营理念
第四节 福特主义并未完全过时

第十章 丰田生产方式的产业哲学基础
第一节 自动化+人:人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二节 彻底杜绝浪费:“非成本主义”的产业哲学
第三节 集约生产:低速增长时代的产业哲学
第四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新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自然的生成与演化
第一节 社会自然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与社会自然的生成
第三节 社会自然的演化、异化及其克服

第十二章 通过双重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人的地位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节 以科学技术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四节 “以人为本”地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