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用于治病或保健在中国由来已久。在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酒的治疗作用的专篇——“汤液醪醴论”(吴崐注云:“谷之造作成酒者皆名醪醴。”)。可见,酒用于保健和治病可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三方中,就包括有酒剂,如《素问·腹中论》治鼓胀之鸡矢醴,《素问-缪刺论》治尸厥之左角发酒等。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记载了不少酒剂,如栝蒌薤白白酒汤、红蓝花酒等。后世以酒入药或用酒制剂者日益多见,运用与治疗范围日广,疗效颇高,大大丰富了中药的剂型和中医的治疗手段。药酒遂成为人们养生保健和临床治病的常见剂型之一。
在浩瀚如海的中医古籍中,有关药酒养生保健或·临床治病的记载十分丰富,各种各样的药酒秘方、验方丰富多彩。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对药酒使用经验的基础上,对用药酒养生保健或·临床治病也多有发挥,新的创见和新创的方法、方剂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药酒防病治病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大多散见于各种各样的书籍或报刊杂志中,人们检阅与应用颇不容易,宛如一座有待发掘及继承发扬的宝库。
笔者在三十余年临床工作中,对药酒的养生保健及临床治病的作用产生了浓厚兴趣,深感药酒具有三大优势:一是服用方便,利于长期服用,对慢性患者或身体虚弱需日常加强保健者尤为适宜;二是可借助酒通经透络、活血行气之性,来达到加强药力、提高疗效的目的:三是制作简单,用药量少,成本较低。但是,饮用药酒一定要严格掌握剂量。李时珍云:“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精辟指出酒少饮有益、多饮有害的特性。而对于药酒则应更加严格掌握剂量,万万不可肆意狂饮。如不注意掌握好饮用量,非但无益,反而易生祸害。
展开
——李时珍
“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孙思邈
“酒要半醉,花要半开。”
——日本古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