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71108
  • 作      者:
    吕铁贞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采取静态的法律文本和动态的执法、守法、司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概点了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背景、具体过程及其特点;然后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四个层面集中论述外商在华商品贸易、鸦片贸易、投资、雇佣买办、存华招工、关税征收、涉外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最后归纳出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鲜明的时代特点:清政府主权的不完整性,大多数国家攫取片面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法律渊源多样化,而以不平等条约为主,中外商人法律地位的悬殊. 限制外商法制的实效性差。
展开
作者简介
    吕铁贞,女,河南泌阳人。2D01年入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律史,师从怀效锋老师。2004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任教,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律史、法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本书采取静态的法律文本和动态的执法、守法、司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概述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背景、具体过程并总结其特点,然后从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四个层面集中论述外商在华商品贸易、鸦片贸易、投资、雇佣买办、在华招工、关税征收、涉外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最后在前文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作高度概括总结,归纳出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鲜明的时代特点。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主体部分共有九章。第一章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概述。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论述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制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特点,并探讨其影响。本部分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涉外经济法制不是逐一考察,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以便与清代的涉外经济法制进行比较,从而明确中国涉外经济法制史的历史沿革。第二章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是在打破传统涉外法制——公行制度的前提下,为适应外商在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在中外最高当局讨价还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整个形成过程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分为三个阶段,其间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历经三个阶段,外商在华从事经济活动的特权逐步扩大,而清政府的主权步步遭到侵蚀乃至丧失。第三章晚清外商在华商品贸易法律制度。晚清时期外商在华可以自由从事贸易,交易地点逐步扩大,沿海、沿江、沿边、内地次第开放,经营范围无所不包,甚至有些“例皆不准通商”的违禁品也纳入合法化交易的范畴。这些法律制度与以前外商在华贸易法律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们为外商在华贸易提供了宽松的法律环境,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第四章特殊商品——鸦片贸易法律制度。外商在华从事鸦片贸易一直是困扰晚清政府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制定颁布大量国内立法的同时,并进行了诸多对外交涉。外商在华从事鸦片贸易经历了一个由非法到合法,再到逐步被取缔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曲折和无奈。在这个过程中,清政府一直坚持禁烟的态度。只是弱国无外交,其在列强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无理要求。第五章外商在华投资法律制度。外商在华投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过程。尤其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活动的合法化,逐渐兴起投资热,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本部分主要探讨了对中国影响特别大的工业、铁路、矿产、借款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它们在保证外商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对中国经济、财政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甚至成为列强攫取政治利益的有力工具。不过,其在客观上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六章外商自由雇募买办制度。外商在华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买办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基于此,买办制度成为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买办制度内容的论述,不难发现买办制度是外商在华特权的延伸和扩展,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和司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七章外商在华招工法律制度。招募华工向西方输入,是晚清时期外商在华的重要活动之一。晚清政府调整外商在华招工的法律制度,以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在前一阶段,清政府坚持严禁的传统制度,而外商无限制地在中国非法招募华工;在后一阶段,清政府承认外商享有在华招工的权利,但是要遵守中外签订的招工章程,不过,实效性很差。第八章关税法律制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独立完整的海关主权逐渐遭到列强的侵蚀,海关行政权逐渐旁落外人之手,关税的制定和修订均纳入与列强协定的原则之下,无权自主处理一切涉外税务案件。由于制度的漏洞、人为的破坏,防范外商偷逃税的措施和处罚规定仅有文本意义,实效性极差。晚清时期关税法律制度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和财政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第九章涉外经济纠纷的解决机制。晚清时期解决涉外经济纠纷的方式主要有调解、诉讼两种。一般先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方采取诉讼途径解决。诉讼一般采取原告就被告,有的诉讼当事人所属国可以派员观审。另外,法租界会审公廨,拥有本来属于中国管辖的涉外案件的司法管辖权,对中国司法主权造成更大的破坏。通过中外条约形成的解决涉外经济纠纷的各种法律制度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清政府的司法主权,但是客观上也把西方的司法理念、原则、制度引进中国,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催化了清末修律,促进了清政府的司法改革。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
    自汉至清,中国历代政府对来华的外商都给予程度不同的重视,并制定有关政策、法律规范调整他们的贸易、生活等行为,保护他们在华的合法权益。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国古代管理外商的机构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逐步健全的过程。“隋朝以前,负责管理外贸事宜的机构并未单独别署办公,一般均由边远地区的地方政府派人负责,这是与当时的外贸活动在规模上和范围上较小的实际相适应。”①但随着外商来华的日益增多,唐朝开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以后代代相沿,直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海关为止,前后历时一千余年。市舶司一般设在东南沿海通商便利的港口城市。如唐代在交州(今越南北部)、广州、扬州、明州等地都设有市舶司。除了上述城市外,宋朝还在泉州、杭州、温州等地设置市舶司。元朝也曾经在8个港口设立市舶司。不过,一些城市的市舶司兴废不定。但广州、泉州由于所处地位特别重要,在清代废除市舶制度之前一直设有市舶司。市舶司的长官市舶使,也称为“结好使”、“押番舶使”、“监舶使”等,其直接负责市舶司的具体事宜。由于市舶司是对外贸易的窗口,关乎政治经济利益,“委寄非轻,若用非其人,则措置失当,海商不至矣”②。
展开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第二章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
第一节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前身——公行制度
第二节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晚清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第三章 外商在华商品贸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外商在华商品贸易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外商在华商品贸易法律制度的实效
第三节 外商在华商品贸易法律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第四章 特殊商品——鸦片贸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外商在华从事鸦片贸易的缘由
第二节 晚清涉外鸦片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 外商在华投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外商在华投资概述
第二节 工业投资
第三节 铁路投资
第四节 矿务投资
第五节 间接投资——借款
第六节 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六章 外商自由雇募买办制度
第一节 买办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买办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买办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第七章 外商在华招工法律制度
第一节 外商在华招工兴起的原因
第二节 外商在华招工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外商在华招工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第八章 关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 涉外税收征管机构
第二节 协定税则的确立
第三节 税目及征收办法
第四节 税收减免制度
第五节 偷漏税的预防与惩治
第六节 处理涉外税务案件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涉外经济纠纷的解决机制
第一节 调解
第二节 司法
第三节 涉外经济司法制度的评价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