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司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97800
  • 作      者:
    陈兴良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7年修订1版,2000年修订2版,2003年修订3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版),《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2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版),《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版,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版,2002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版,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周光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除专著外,另有文集8部,并主编著作30余部。合著6部。合译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自1996年初版,至今已经12年。在此期间,我国刑法在1997年进行了修订。尤其是在建设法治图家的治国方略提出以后,对于刑事法治的关注,使得刑事司法的研究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对《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进行修订再版,确有必要。刑法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法条及其规范的研究,而且还包括对刑事立法活动与刑事司法活动的研究,如此,才能大大地拓展刑法的研究视域。《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一书就是秉承这一理念,研究涉及刑事司法活动的四个重大理论问题:情节、判例、解释和裁量。本次修订,主要是根据最新的刑法规范,对书中的法条作了一些调整。《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虽然引用了一些法条,但通观全书,还是以对刑事司法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主。因而,《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并不因为刑法修订而作废。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如何协调成文法与判例的关系,如何科学地进行司法解释,在何种限度内赋予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这些问题都会重新引起我们的思考。《刑事司法研究(第3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初步研究,我们相信必将促进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刑事立法对量刑之影响体现在对量刑情节之规定,刑事司法对量刑之影响体现为审判人员对量刑情节的理解与适用,其中个人因素不可避免地在起作用。因而量刑情节在立法上如何规定及在司法上如何得以适用与量刑平衡的实现关系重大。由于我国传统上对犯罪偏重定性分析,忽略定量分析,对量刑情节的规定与适用也是如此。司法实践中量刑普遍采用综合估量法即是明证。但是量刑是要把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变为确定的宣告刑的活动,这样就必然要对影响量刑的量刑情节作定量分析,这样对量刑情节予以量化就成为实现量刑平衡必要之方法。2.量刑情节量化  量刑情节量化是指依照一定的方法,把影响量刑轻重的各种量刑情节数量化,明确其影响刑罚量的多少,也就是运用数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建立各种情节的量化指数,然后依据这些指数来计算出具体的刑罚量。量刑情节量化是对标准化量刑进行探索的产物。我国传统上在量刑时采用综合估量法这种经验型的量刑方法,根据这种量刑方法,审判人员首先审理案件,掌握案情,在法定刑范围内,参照司法实践经验,大致估量出对现在案件应判处的刑罚,接着再考虑案件中存在的加重、从重、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最后综合估量出对犯罪人应判处的刑罚。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刑事司法研究的界定
二、刑事司法研究的现状
三、刑事司法研究的完善

第一章 定罪情节
第一节 定罪情节的立法沿革
一、中国古代的定罪情节
二、外国古代及近代的定罪情节
第二节 定罪情节概述
一、定罪情节的概念
二、定罪情节的特征
三、定罪情节的功能
第三节 定罪情节的界定
一、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
二、定罪情节与犯罪构成
第四节 定罪情节的分类
一、区分罪与非罪的定罪情节
二、区分轻罪与重罪的定罪情节
三、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定罪情节
第五节 定罪情节的司法适用
一、定罪情节的司法认定
二、定罪情节的司法解释
三、定罪情节的司法运用
第六节 定罪情节的立法完善
一、外国定罪情节立法之比较
二、我国定罪情节立法之完善

第二章 量刑情节
第一节 量刑情节的立法沿革
一、我国古代的量刑情节
二、外国古代及近代的量刑情节
第二节 量刑情节概说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
二、量刑情节的特征
三、量刑情节的地位
四、量刑情节的功能
五、量刑情节的范围
第三节 量刑情节的界定
一、量刑情节与定罪事实
二、量刑情节与定罪情节
第四节 量刑情节的分类
一、量刑情节分类概述
二、量刑的法定情节
三、量刑的酌定情节
第五节 量刑情节的司法适用
一、量刑情节的适用原则
二、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
三、量刑情节的量化分析
第六节 量刑情节的发展完善
一、量刑情节的立法完善
二、量刑情节的司法完善

第三章 刑事判例
第一节 刑事判例概述
一、判例界说
二、刑事判例的概念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上的刑事判例
一、中国古代的刑事判例
二、中国近现代的刑事判例
三、刑事判例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节 英美法系的刑事判例
一、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的起源
二、先例的遵循与区别
三、刑事判例的地位及作用
第四节 大陆法系的刑事判例
一、概述
二、理论上的刑事判例
三、实践中的刑事判例
第五节 刑事判例的创制
一、刑事判例的创制权
二、刑事判例的创制原则
三、刑事判例的创制程序
四、刑事判例的形式
五、刑事判例的效力
第六节 刑事判例的适用
一、概述
二、刑事判例的参考与借鉴
三、刑事判例的适用与定罪量刑
四、刑事判例的适用与刑法及司法解释
五、刑事判例的适用与罪刑法定原则
第七节 刑事判例的整理汇编
一、概述
二、刑事判例整理汇编的原则要求

第四章 刑法解释
第一节 刑法解释概说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刑法解释的概念
三、刑法解释的特征
第二节 刑法解释的目标
一、主观解释理论
二、客观解释理论
三、合理意义
第三节 刑法解释的原则
一、文义性原则
二、目的性原则
三、社会性原则
四、谦抑性原则
第四节 刑法解释权
一、解释权的归属
二、解释权的限度
第五节 刑法解释的方法
一、解释方法的分类
二、解释方法述评
三、解释方法的特征

第五章 刑事裁量
第一节 裁判公正的理念分析
一、公正的一般含义
二、裁判公正之要义
第二节 古代刑事自由裁量及其主张
一、衡平法与自由裁量
二、绝对自由裁量:古代的司法特征
三、古代绝对自由裁量主义
第三节 法官裁量行为:两大法系之比较
一、两种迥然相异的选择
二、历史背景与革命方式
三、两种法律文化传统
四、法官的两种命运
五、两种民族意识
第四节 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价值与模式选择
一、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界定及本质
二、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和刑法局限性
三、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价值
四、法官裁量行为模式选择及其评析
第五节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绝对严格规则主义评析
二、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相结合的哲学渊源
三、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相结合的法学理论依据
四、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依据
五、二者结合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六节 法官刑事自由裁量行为控制
一、罪刑擅断之根:一个尚需澄清的认识问题
二、确定控制目标与法官自由裁量权之边界
三、动与静:两种控制并举
四、诉讼开放:通过社会的控制
第1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