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联合国过去与未来:联合国与建立世界政府的构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01683
  • 作      者:
    (美)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著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联合国过去与未来》以联合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对其过往功绩与失败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否满意联合国过去的业绩,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正在不断地促使我们向联合国谋求帮助。《联合国过去与未来》不单是一本关于联合国的“知识史”,其中还涉及了历史上其他类型的政治结构与策略,并且在描述联合国政策产生的同时也对其形成政策的思想给予了相当篇幅的阐明。《联合国过去与未来》就国际组织的变化,以及其如何实现单一国家无法达成的人类共同目标进行了阐述。
展开
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牛津大学博士,曾任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撰写过包括畅销历史著作《大国的兴衰》与《为21世纪作准备》在内的13本专著。他是许多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成员,并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撰稿。肯尼迪在联合国50周年纪念时起草了一份《如何改善组织业绩》的官方报告,期间听取了大量的专家意见与建议。《联合国过去与未来》即是以此为基础创作的。
展开
内容介绍
  《联合国过去与未来》记载了1945年世界上50个主权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以“避免后世再遭战祸并重申基本人权”。时隔60年,联合国依旧矢志不渝,恪守此训。在《联合国过去与未来》一书中,保罗·肯尼迪用历史实例阐述了联合国的起源与功能,客观评价了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并预测了联合国在未来世界中将面临的挑战。肯尼迪的阐释,使联合国众多的机构和组织有了具体而鲜活的形象。他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和法国这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人道主义危机中如何摒弃不同政见并提供援助的一幕,同时也指出五国间因缺乏合作而削弱了共同对待某些问题的积极性,如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影响问题。
  肯尼迪认为,虽然联合国很容易犯错,如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受制于强大国家政府的奇思异想,或者是它的个别管理决策者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它存在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世界到底可不可以通过各国协定而不是国与国冲突的方式来管理呢?《联合国过去与未来》的深思熟虑,应可启发我们对当代一些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反思。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1815~1945年动荡发展的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的萌芽
  人类最早关于世界联合的构想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前。据一些文章记载,远在古时的中国哲人与希腊圣人就主张要建立一个世界秩序;还有一些文章中则提出,中世纪的天主教神学家谋划了某种世界管理形式,其管辖范围除了必定包括的基督徒以外,也包括了所有人类。下面列出一些相关的学会与学者名:古希腊城邦联盟、斯多葛学派、众多孔子门徒、但丁、威廉。佩恩、《欧洲永久和平之构想》(1713年)的作者圣皮埃尔神父、追求建立“更完美联盟”的美国创立者,以及最后特别要提到的——《永久和平论》(1795年)的作者普鲁士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这一名单是很长的,后来在H.G.韦尔斯和阿诺德·汤因比为一个新国际事务体系辩护的时候,列宁也发表文章公开支持“欧洲一体化”。①
  并不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都撰写于一场血腥的大规模战争结束之时或之后不久。这些文章都致力于寻求一种改变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办法,从而摆脱城市间、国家间以及政府间无休止的争斗,以谋求建立长期持久的和平。所有文章通常都主张建立某种形式的国家联盟,从而良好地约束主权国家的利己主义,一旦一个国家破坏现存秩序,联盟即对此国家采取行动。因此这是一种触发式的机制,即虽然假定人类有冲突倾向,但相信此类倾向可以被阻止。其建立的目的是约束国家利己主义,因此圣皮埃尔认为: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处在一个“国家间相互信任”的状态下。消极的种子落地生根,却开出了积极的花朵——世界的和谐、加倍的繁荣以及对艺术的追求等等。
  如果说这些都是空想也并不尽然。我们可以看到,在康德最重要的作品发表后短短几年之内,拿破仑就开始率军横扫欧洲大陆了,铁骑过处社会支离破碎。虽然如此,这些早期作品中所包含的理念还是遗留了下来。而且正是这些理念,形成了启蒙运动知识体系的中心部分,促发了自由贸易运动,并推进了西方自由主义发展。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纪早期,人类既没有向世界政府的建立迈进,也没有在建立人类议会上取得进展。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国际组织就是欧洲协调,而这个相当不正式的组织在五个强国的管理下表现得非常保守。不管怎样,因为这些大国都不愿再进行一场代价昂贵并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战争,所以当时形成了一个大体和平的态势。
  尽管保守主义当道,可还是有人追求更为自由的事务管理方式,尤其是在西欧和美国此风最盛。虽然改革者提倡永久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在1815年之后的数十年中,欧洲地区之外还是爆发了多次小规模战争,并且欧洲大陆上的革命运动也通常遭到了镇压),但是当他们听说要在反对奴隶制度与奴隶交易方面新增立法,英国天主教徒、法国犹太人与哈布斯堡帝国解放,以及减少或免除类似谷物法中规定的贸易保护关税的消息时,还是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他们赞赏的并不是哪个单一问题自身的变化,而是由所有这些变化组成的态势——追求更大程度上的和平、宽容与互相依赖。丁尼生在其著作《洛克斯利大厅》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类进步能力的乐观主义精神并不孤独。在他之前、与他同时以及在他之后,都有许多伟大的西方自由主义者与其不谋而合——史密斯、李嘉图、本瑟姆、孔德和米尔。特别要提到的是与丁尼生同时代的,他从前的同学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威廉·格莱斯顿。这个与丁尼生有着相同想法的政治家,也在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19世纪风行改革并注重实效,正是在此影响下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经济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改变世界的无政府状态。自由贸易政策起源于英国,并随后被热情的拥护者理查德·科布登推广到了整个欧洲,其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不但意味着经济自由化,而且还意味着各国人民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也正是由于各国人民间这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存在,才防止了未来战争的发生。人们普遍认为应当公正地对待战犯,因此红十字会(1864年)作为第一个协约限制性国际组织就应运而生了,这一组织的出现也标志着人们向“战争法”的确立迈进了一步。在新旧世纪交替的19世纪末召开了两次海牙和平会议(1899年和1907年),这两次会议将战争时期如何对
  待平民与中立国家的相关办法编纂成法律,并专门为和平解决争端设立了一个机构。与此同时,让丁尼生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著名人物着迷的技术革新继续快速地发展着。在英美两国政府的一致赞同下,两国间第一条海底电缆的铺设工程付诸实施了,这也体现出了和平会议所带来的和谐气氛。万国邮政联盟也签署了一个类似的协约,鼓励以帮助缓解世界问题、给世界带来繁荣为目的的资金自由流通。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一段形容1914年之前的绅士的精彩论述中说道:
  他只要愿意就随时可以通过廉价并舒适的交通方式去往任何一个国家.并且不用办理护照或是其他手续,他派一个仆人到附近的一个银行办事处就可以兑换到贵金属,以方便出行时使用,随后他就出发了。由于他并不了解到往国人民的信仰、语言或是习俗,所以总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并且哪怕是见到小小的冲突也会感到无比的惊讶。但最重要的是他认为,自己在这个国家中的所见所闻是正常、必然并且持久的,是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
  然而,这个伟大的经济学者也欣然承认,在国际体系中还存在着更为让人担忧的元素。首先,到19世纪90年代,国际体系在本质上还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五头统治局面,即使是日本和美国在19世纪末加入进来之后,也只不过是使其稍稍地向多头统治发生了一些倾斜。大国间还是不断地在进行双边或多边协议。首先以1905年签订的《朴次茅斯和约》为例,为什么特迪·罗斯福可以斡旋日俄战争呢?我们先不看他通过此事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结果,单论日俄战争的结束——这件事看起来更像是旧秩序,而不是任何一种全新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发挥作用。其次,世界主义倾向并没有阻止大国间在非洲、中东、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殖民地问题上的较量。可
  以说从1870年至1914年,“南方”确实是处在被“北方”接管的地位。因此当时所谓的国际公民社会,其范围并不包括那些屈从于帝国统治的民族,而仅包括西方国家、英联邦领土、日本以及独立的拉美国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
  第一次世界大战
  虽然国际一体化进程在不断进步,但是还是没有阻止住有史以来最强大军队的建立。普鲁士军队在1866年对哈布斯堡帝国的战争中与1870年对法国的战争中分别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结果促使所有军队都在军备质量与数量上开始进行重组。除了英美国家以外,在和平时期征召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入伍已经成为常规。各国的国防开支也随之上涨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1879年,在奥托·冯·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秘密签署协约之后,各大国也开始寻求与他国进行联合,参与其中的每个国家都承诺,一旦盟国安全受到威胁时就出兵援助。在陆军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皇家海军与法俄海军的对抗、美国与日本舰队的崛起以及跨越北海的英德对抗都表明各国间海军实力的“竞赛”也在进行。事实上,1871年到1914年间的国际社会处在一个令人费解的特殊阶段。国际一体化获得了不断的发展,而种族国家主义思潮、好战主义以及将竞争放在首位的社会进化论也同时在发展。这与现今的世界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目前新的超级大国在亚洲崛起,人们对恐怖主义灾难发生可能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而全球化与所有人类间的相互依赖也同时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就是在当前世界中互为竞争的两方。
  在这场“商人与战士”的竞赛中,后者在1914年8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①暗杀斐迪南大公事件和巴尔干地区的长期冲突点燃了战神玛尔斯的怒火,很快同盟体系中的国家与欧洲大部分国家都被卷入战争之中,众大国也正如其以往所做一样,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而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战争。在像罗斯恰尔兹这样的银行家失望透顶的时候,各国的将军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在这些将军心中只有战神,而没有人类的议会。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前言
译者的话
第一部分 起源
第一章 1815~1945年动荡发展的新世界秩序
新世界秩序的萌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联盟的建立
国际合作的进展
联盟的危机
经济的衰退
各国退出与世界动荡
二战爆发与联盟“破产”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三条腿的凳子”
《联合国宪章》的巧妙措辞与安理会的特权
军事维和与自卫权
其他部分的解读
新秩序的展望

第二部分 1945年以来联合国在各阶段的发展
第二章 安理会之谜
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
否决权与国际事务
联合国秘书长——世界第一公仆
应对伊拉克战争
联合国面临的重重挑战
变革的呼声与争议
9.11恐怖袭击
第二次伊战的考验

第三章 维和与战争
维和制度的发展
联合国维和的早期试探
UNEF的建立
刚果危机
维和任务的失败与成功
维和行动的新问题
过渡中的新角色
索马里的灾难
艰难的南斯拉夫维和行动
卢旺达大屠杀
陷入低谷的联合国
维和窘况的改善
联合国的不足与努力

第四章 南北经济议程
联合国的经济职能
布雷顿森林机构
国际经济体系的新发展
新成员的加入
联合国体系的创新
石油经济的冲击
恐慌带来的对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南方国家的发展与分化
对国际金融机构的批评
经济领域的改进与不足
世界贸易的不平等发展

第五章 联合国任务温柔的一面
联合国的“柔性”机构
新机构的涌现
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新变化
联合国和经济与社会合作
联合国会议的新焦点
联合国组织的巨大压力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成果
里约地球峰会
环境问题的有限改善
全球性的儿童问题
妇女权益的缓慢改善
1995年北京妇女与发展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六章 推进国际人权
由来已久的人权思想
世界人权宣言
共鸣与争论
关于公民与政治权利的公约
践踏人权的暴行
人权领域的长足发展
全球人权会议与维也纳宣言
联合国人权议程的进步与反思
喜忧参半的人权形势
不可磨灭的维权成就

第七章 “我们人民”:民主,政府与非政府参与者
对宪章民主性的质疑
关于联合国大会的持久争论
改革大会制度的呼声与构想
非政府组织争取民主革新的努力
红十字会与无国界医生组织
绿色和平组织与世界能源研究所
推进妇女权益的行动
教会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
乐善好施的慈善基金会
各国媒体的积极作用
建立国际公民社会的憧憬与担忧

第八章 承诺与21世纪的危险
发展的眼光,理智的设想
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
重中之重的安理会改革
维和行动的历史教训
建立联合国军队的设想
重振军事参谋团的障碍
维和形式的多样化
寻求新的维和领头人
社会经济领域的挑战
在政治阻碍下的改革之路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致命弱点
国际事务的全面推进
对联合国大会的评价及建议
走“中间道路”的全面改革方向

后记——又见丁尼生和人类议会
答谢
附录《联合国宪章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