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4219
  • 作      者:
    朱建荣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国内读者既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来自日本的启示,同时也可以接触到海外留学生对祖国的一篇拳拳之心。《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分为10章,介绍的是日本社会转型与成熟期涉及教育、社会、文化、法律、对外关系等各个侧面的经验和教训。《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评
    大约是在2000年,我看到有这么多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拼命用功,为了在了解日本社会、掌握研究方法等方面让他们少走弯路,也为互相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就找到木村一三老先生(当时任日本国际石油公司总裁,曾为中日建交穿针引线,是周恩来总理、廖承志先生的老朋友),与他共同召集了十几位留学生成立了一个“学习会”,由他每个月一次在战后日本建造的第一栋超高层建筑“霞关大厦”的38楼餐厅提供午餐,大家边进餐边交换信息,饭后再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学习讨论。2006年底尊敬的木村先生去世,但该学习会一直延续了下来,并定名为“东学会”(东瀛留学者之会的意思)。
    ——朱建荣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公共意识有所减退的日本年轻一代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以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为调查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日本和日本人进行了研究。在1946年出版的被称为“日本学”研究名著的《菊与刀》中,她用非常优雅素美的“菊花”和用于杀人的“刀”对日本人的性格进行了既精炼又准确的概括:日本人既和善又好斗,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爱美又尚武,既文雅又蛮横,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
    战后日本经历了西方式的教育改革,在国际和国内的和平民主力量的推动下,战前日本民族精神中强烈的“和魂”也已慢慢地被西化了。但是仔细地观察日本人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其民族性格中特有的“两面性”还是深刻地显露出来。很多到过日本的外国人,都会称赞日本公共环境的整洁和社会生活秩序的良好。在公共场所看不到大声吵闹、动手打架的场面,邻里之间也很少会出现争锋相对的利益冲突,到处都是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在日本生活时间的延长和对日本社会了解的加深,慢慢地会发现日本人日常对“萍水相逢”会和蔼有礼,但对处在危难之中的“素不相识”则不太会“救死扶伤”;平时不太熟识的邻里在见面时也都会点头寒暄,但对那些需要帮助的近邻则很少会伸出援助之手。日本人既没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也很少有中国式的为了照顾孙辈而毫无怨言地放弃享受自己的“第二人生”的“奉献精神”。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宗旨,甚至对正在被繁杂的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亲人也会熟视无睹。最近几年,老年人的“孤独死”、年轻的夫妇因为生活所累而带着孩子全家自杀、被育儿的烦恼所困的年轻母亲惨杀自己的幼儿等新闻时常见于报端,使得人们对现代日本家庭的人际关系的现状表示担忧。2006年11月3日,日本富士电视台选择在黄金时间播放了旅日华人张丽玲女士拍摄的纪录片《含泪活着》,这部反映中国人的“父女爱、母女爱、夫妻爱”的纪实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宛如在亲情日渐冷漠的日本社会里吹入了一股久违的温馨暖风,中国式的对家人的无私奉献的亲情之爱让许多日本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战后的几十年,由于日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传统道德教育成功地在国家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作用,培养出了一代勤勤恳恳、抑制自我服从集体、具有较强公共意识等品质的日本人,对日本经济的快速腾飞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繁荣,科技的进步使得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也被过度地强调,使得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其父辈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日本年轻一代的道德现状明显地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心灵荒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青少年的物质中心主义和在人际交往中的公共意识的减退。
    物质中心主义是以获取物质利益、眼前的实惠为生活准则和奋斗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追求物质生活,缺乏社会责任感,我行我素,对公共事务不关心等。日本的年轻一代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公共意识有所减退,主要表现为不关心他人,不尊敬长辈,欺负弱小,对他人使用暴力,等等。翻开日本文部省出版的《2005年度文部科学白皮书》,在“关于现在的教育状况”一栏,有这样的记述:  “在家庭内虐待儿童的事件不断发生,在学校内欺负同学、殴打老师和同学、拒绝上学的现象也接连不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显著下降,以至于各种各样出乎想象的青少年的重大犯罪事件也发生了。”据文部省的统计,2004年度日本全国公立中小学发生的“欺负虐待”事件为19466件,“校园暴力”为25000件(包括对老师、同学实行暴力,损坏公物等行为),高中生退学率为2.1%(77897人),这些现象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孩子待人处世的行为习惯、对家人的爱心、对长辈的尊敬之情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产生的对高学历的要求,推动了重视学历的社会风气,导致应试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在这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背景下,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还要参加校外补习学校的学习,使得孩子们和父母、同学相处的时间日益减少,其结果是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家人之间、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不断增加。2004年度全国各地的“儿童相谈所”(国家的儿童保护机构)处理的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为33408件,是10年前的17倍。随着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等社会环境变化的加剧,在原为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起的作用显著下降,间接影响到学生的规范意识、道德心、公共意识的低下。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拒绝上学”、“欺负同学”的现象,“学级的崩坏”(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走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在校园内使用暴力“虐待弱小”同学,导致一些幼小的生命因不堪受辱而走上自绝之路等事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在日本的电视、报纸、杂志和道德教育著作中,大量地充斥着“学校的荒废”、“心的荒废”、以及“校园暴力”等字眼,人们以此来表达对教育的指责、批评和对青少年道德意识不断低下的担忧。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日本青少年的犯罪率其实并不高,也没有出现过像“马加爵事件”那样的及其凶暴残忍的校园暴力。在对社会公共环境的保护、在公共场所中的自律、对他人的谦让有礼等方面,日本年轻一代的日常行为习惯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和批判,主要源于日本国民自古以来就有的“忧患意识”。
展开
目录
序:21世纪初的今日,为什么还要借鉴日本? 朱建荣
第一部分 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家发展
第一章 小一休擦地板——日本如何从小培养人的公共意识
一、日本人对公共意识的传统理解
二、公共意识教育在战后日本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位置
三、家庭教育中的公共意识培养
四、学校教育中的公共意识培养
五、公共意识有所减退的日本年轻一代
结语:使“公共意识”成为公民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责任和习惯

第二章 5加2等于0,抑或5加2大于7?——日本如何培养国民的“素质”
前言:道德教育是日本社会得以成功的秘诀
一、社会需要遵守社会秩序的人群的存在
二、“日本国民”这四个字的含义就是“灭私奉公”
三、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第二天性
结语:把道德规则重复一千遍,使之成为孩子的第二天性

第三章 日本人是天生勤奋的吗?——简析当代日本人“勤勉”特性的建构过程
一、关于日本人“勤勉”特性的一般认识
二、明治、大正时期西方人眼中“懒惰、懒散的”日本人
三、二战前后日本人劳动观念的变化——“职域奉公”主义的高扬与破灭
四、经济高速成长期“企业战士”形象的确立
五、家庭教育与企业小环境对“勤勉”人格的塑造
六、泡沫经济破灭后反叛“传统”的年轻人
结语:持续渐进,全方位努力重新构筑民族精神

第二部分 国家政策的功与过
第四章 同足保护政策,为何效果不同?——日本产业政策的功和过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特色
二、新兴产业的培植政策——协调和竞争
三、弱势产业的调整政策
结语:保护和竞争的配套机制是成功秘诀

第五章 “富国强法”之路——2005年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改革评述
一、2005年公司法制现代化改革的目的
二、2005年公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2005年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的意义
结语:对中国的启示——使“富国强法”成为立国之本

第六章 如何寻求对外援助的最大功效——日本0DA的经验与教训一
前言:中国可以从日本近50年的开发援助史学到什么
一、援助理念及其发展变化
二、“贸易、投资、援助三位一体”的援助模式
三、援助体系
四、效应分析
结语:日本的“贸易、投资、援助三位一体”模式值得借鉴

第七章 褒贬不一的日本留学生政策
前言:总结日本留学生政策成败得失的意义
一、入境和入学手续
二、留学期间的生活支援
三、方便留学生就业的制度变革
结语:借鉴日本,建设一个对各国留学生有
魅力的国度

第三部分 社会、文化的演变与启示
第八章 同样的圣诞 第不一样的心态——成熟期日本消费文化的启示
一、从日本学生对中国的印象谈起
二、当前日本消费文化的脱物质主义倾向
三、日本消费文化的本土化倾向
结语:脱物质主义与本土化

第九章 从“美妙歌喉”看媒介、受众和精英的和谐互动
一、长达60多年的“人气” 第目
二、“美妙歌喉”的沿革
三、形式寄寓
四、神韵所在
五、“美妙歌喉”的效应
六、中国媒介商业化运作中的问题
结语:学习中的反思

第十章 从NHK“公共放送”展望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
引子:与“国营”不同的“公共放送”
一、公共放送
二、日本的公共放送NHK
三、公共放送在中国的可能性
结语:期待公共放送的理念在中国得到借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