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方面,历代医书数量十分可观,完整保存下来的亦不少,而且内容丰富;正史中又有医者传记。因此,以医者、医书、医学成就为核心撰写医学史较为顺理成章,这是研究医学史最为重要的部分;在中国医学史研究中,病者角色却并不十分突出。翻开任何一部“中国医学史”的书,几乎找不到特别是对病者的剖析。医学史几乎等于名医的历史,一大串名医生平及其成就,以医者为中心;医学史也几乎等于治疗的历史,一大堆历代医术成就和突破。不难理解,病者是治疗的接受者,不是医学知识的创造者或推进者。因此,病者对医学、疾病的理解,不能代表该时代的最高水平。就如同今天的普通人对于某种疾病或治疗方法的理解,可能只是从报章、电视广告等渠道道听途说而来;在医生看来,这些认知往往是一知半解。不过,Roy Porter认为这是近代医学专业化后的情形,不应放在古代环境里。
当名医、医学成就等最为重要的部分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尝试探求其他面向,不失为医学史研究的另一条路径。病者的患病心态及其恐惧之情、治疗行为、求医方式,以至患病时的日常生活,很少在医书中提及。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Roy Porter是以西方医学史研究经验为基础,可以放入中国医学史研究脉络中吗?第二,有足够资料可以探求病者角度的医学史吗?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
展开